摘要:“听潮学社”作为学校唯一的理论类社团,始终坚持“思政社团+社团思政”的办社思路,以学生社团为育人实践载体平台,凸显社团的思政育人和实践育人双重导向。坚持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聚焦实践活动的思政元素、文化建设的思政方向、师资队伍的思政条件、考核评价的思政要求等,与专业同步教育、与技能同步提升,打造社团思政育人的名片,落实落细“三全育人”工作。
关键词:思政社团;社团思政;实践育人
一、实施背景
大学社团是高校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而建立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社团活动为受体,通过实践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破解社团成员多新生价值观有待进一步塑造、理论性社团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等问题,听潮学社定位“思政社团+社团思政”,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思政类社团,通过思政类社团带动引领其他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学生社团,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提供了有效范式。
二、主要做法
(一)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以学促思学思悟行促成长
秉承“倾听时代的潮声”的理念,及时跟进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坚持学习党的历史,以传播红色文化和青春气息为突破点开展多种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政资讯、思政主题内容的学习研究宣传。自成立以来,年均开展5场次的读书、学习分享交流会。
第一,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团。由指导老师定期开展理论讲授,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开展“思政讲堂”,组织全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央视《平语近人》栏目、党的二十大报告等,指导社团干部精心制作主题学习PPT,宣讲体悟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第二,及时学习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和时政资讯。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鼓励社员阅读党报党刊,组织集体下载“人民网”“学习强国”“学习思政课”“今日头条”“四川观察”等官方融媒体APP进行课外自学,社团开课时邀请每位社员分享不低于5分钟学习收获、心得体会。
第三,持续开展学习党史为主的“四史”教育。根据社员兴趣和学习意向划分四个“四史”学习小组,分别承担对应“四史”的资料收集、知识拓展、开课分享交流任务。不定期以社团文化沙龙形式进行集体学习,摆史实、讲故事、谈感受,在实践学习中出真知,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坚定历史自信。
(二)把团支部建在社团上,以共青团建设促“团”建
把团支部建在社团上,坚持“共青团”管“社团”,增强社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凝聚力。成立“听潮学社”团支部,选聘思想政治觉悟高、个人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影响力与号召力的优秀社团干部(一般为听潮学社社长)担任团支书,按照共青团章程、校团委工作要求做好各项团的工作。每学期末由社长(团支书)召集,指导老师参与,开展社团团员民主评议会。引入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由社团团支部组织“优秀社团干部”和“优秀社团会员”的评选,向学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推优评选。创新实施社团团支部考核奖励制度,以团支部名义进行考核表彰,激发学生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三)把红色资源深度融入,开展朋辈爱国主义教育
本着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听潮学社指导教师持续挖掘整合红色资源,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好社员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社员传播红色文化。社员走进建川博物馆,体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奔赴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感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利用新媒体传播,让社员的感悟变成红色教育资源。
(四)把场馆作为实景课堂,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把德阳市档案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市城市规划馆等文化场馆作为实践育人阵地,通过参观主题展览、观看历史文物和考古发掘现场、了解城市发展规划等,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正确性、指导性,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改革开放道路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引领青年社员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三、成果成效
(一)学生认可参与率高,综合素养提升
“听潮学社”成立于2016年,历任社员共300余名,现有社员57名。社团年均开展社团开课活动、学习经验分享会、社团文化沙龙等15次,活动到场率高、社员参与度高、团队意识强。社团成员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在校期间学好文化知识,扎实专业技术技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进一步提升了综合素质。
(二)社团干部学思砺新,赋能成长达成
通过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屡次活动策划和活动组织中的经历历练,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社团学生干部的责任感、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领导力,其政治素养和思想素质都得到明显提升,为学校培养德才兼备学生干部队伍输送人才。近年来,参与社团的学生中,有30余名社团干部(含社员)成长为学生干部,有4名成长为中共党员,2名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有20余名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三)社团思政润物无声,朋辈育人彰显
一系列社团实践活动,是一堂堂行走的“浸润式的思政课”。充分实现了以德育引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运用新媒体手段宣传社团实践成果,展示了社员们热爱党、跟党走的坚定决心和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让社团思政拓展了思政教育空间,达成了朋辈育人、自育育人。
四、经验总结
(一)用共青团建设引领推动社团建设
因理论学习型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特殊地位,对于人员的遴选需由共青团指导,进行严格把关,由此转变原有常规的管理模式,强化社团的政治性管理,提升理性学习型社团在众社团中的先导性地位。坚持“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在社团同步建立了团的组织,并结合新兴青年特点更新、创新团的工作方式,全方位沉浸式开展团的工作。
(二)用“大思政课”理念打造理论性学生社团
要以“大思政课”理念,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统一起来,树立扎根人民、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政治立场。把育人工作放进社会大课堂,积极开展社团参观学习、考察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贴近群众,用情景体验式、语言浸润式讲授真理、传播道理,正确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与人民的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心中有魂、脚下有根,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三)完善管理机制发挥自我管理功能
发挥思政社团和专业社团实践育人功能还需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强化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对社团的指导作用,定期展示社团实践成果,并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包括经费划拨、考核奖励,并纳入社团专业性质所属二级院系的年终考核工作中,加强二级院系日常对所属专业社团发展建设的支持保障。同时加强对社团学生干部的培训,增强学生社团自我管理功能。
(四)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举措
从以下两方面改进:一是加强自身建设,确立会员的筛选考核机制。在招新选择会员时,注重选取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的青年学生干部作为主要成员;二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团理念,常态化组织校内外综合实践调研活动,形成一个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锻炼成长的良好平台。
五、推广应用
本案例适用于学生社团建设。需注意根据社团具体情况,紧跟新时代发展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