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机械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我们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立足于大胆创新,立足综合培养。最近一个比较热的话题,那就是理论课堂上讲的知识和实训环节如何能更好的结合,从而二者能够达到1+1〉2的成效,如果二者没有良好结合,或者说中间出现了一些脱节,就会导致效率大打折扣。
其实,机械加工实训作为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大学的整个三年学习的过程中占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该环节除了教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之外,我认为,对一个将来可能以此作为自己谋生手段的学生而言,培养他们对机械加工从最初的接受,认可并逐步喜欢上机械加工,找到机械加工中的乐趣并一直坚持下去,这就是机械加工理念。
我们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能够体会到一种情况,那就是需要理论支撑的一些实践环节理论却没有讲,也就是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脱节的地方。其实,理论和实践环节融合上并非完美无瑕,这种情况一直是存在的,当然,它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我们学生自己是否努力学习之外,还有如下一些原因:
一、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都有,但是缺乏实际实物,学生理解较为空洞,所以掌握的不太深刻,在实训的时候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时候学生体现出来的感觉是朦胧的,似曾相识却又模棱两可。这也就直接体现出我们的学生普遍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如果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拿一些实物,对照实物给学生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容易。
二、需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表达能力的培养。如今我们很多学生在铣床实习时候说车工件,在车床实习的时候说铣工件,卡盘扳手呆扳手叫不出名字,实习铣床不知道车床进给量的单位,实习车床不知道铣床进给量的单位;实习完一个项目不能表述出刚学的实训项目的加工方法等等,这样的学不在少数。其实我们必须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它对今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学生不做笔记,前面学后面忘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大一学了的车床或者铣床的操作,大二来了基本上忘完了,更别期望他们毕业之后出去上班还能够记得曾经所学的知识。我认为,学生刚接触这个行业,学了机械制图,学了机械加工工艺之后来参加实训,对于书本上没有见过的装夹方法,新的加工方法,甚至对于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更应该总结下来,这对于今后的学习,进一步的技能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现在的学生必须灌输“多总结,多思考,勤做笔记”的习惯。
四、学好机械加工,理论和实践环节必须共同来加强学生机械加工工艺理念的培养。
理论课上老师肯定讲了基准统一,基准先行、粗精分开这些工艺原则。但是由于没有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所以理解起来比较空洞,最重要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并不会与课堂上讲的这些工艺原则相结合,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这些工艺原则。所以理论课上面必须要对这些工艺原则进行讲解,让后实践环节的老师必须要有意识的针对这些工艺原则,对学生强调讲解。例如:我们铣削六面体的时候,首先加工一大的面面,这就是基准先行,然后铣削其它的面均以面为基准,这就是基准统一。然后我们控制任何尺寸,均采用先粗铣流量,然后在根据余量精铣保证尺寸,这就是粗精分。所以,我们实践环节的老师需要借助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有意识的加强这些工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实训后有很大收获。
五、老师必须注意同类知识的穿插和引导,学习必须学会对比学习。
同类知识的对比学习非常的重要,然而现在绝大多数还没有这个观念。例如:学习数控编程的时候,数控车床G90与数控铣床的G90区别到的在哪儿,学生必须通过对比分析,才能保证今后的使用不出错。那么,我们在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车床的时候要对比铣床,学习铣床同样要对比车床,找出他们的区别和相同点。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积极性,对加深学生记忆,扩展学生知识面起到很大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学生能迅速入门的基本法宝。
小件工段何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