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指示,以“理论与实践相互融通、线上与线下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形成合力”为思路,积极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形成了课堂认知性实践、校内体验性实践、社会反思性实践和网络互动性实践的“四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增强了思政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大思政课;知行课堂;实践教学
一、实施背景
2018年4月,教育部颁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要求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18年底,启动了实践教学改革试点;自2020年12月,启动了实践教学综合改革。通过打造符合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思政课实践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引导学生以“技能报国、奋斗有我”之精神学好专业,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二、主要做法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统筹安排和教师的主导下,构建了课堂认知性实践、校内体验性实践、社会反思性实践、网络互动性实践的“四维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课堂认知性实践是基础,借助课堂上的讲演、角色扮演、红色影片观摩、海报制作、微电影制作、模拟法庭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校内体验性实践是拓展,将学校特色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从而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校外反思性实践是延伸,组织学生开展调査、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促实践,由实践获感悟,因感悟达知行统一;网络互动性实践是贯连,为拓展育人空间,搭建网上实践成果展示平台,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实现朋辈育人,将学生从单纯的、被动的知识被灌输者转变成主动的实践者,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意义感和获得感。主要做法如下:
(一)课堂认知性实践形式灵活多样
1.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
在每次课开始时,由3-4名学生用5分钟时间把自己近期关注的热点新闻分享给同学。教师结合思政理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并根据学生讲述的效果评分计入学生平时成绩。
2.课堂时政热点“微演讲”
教师结合时政热点给出若干演讲主题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时政热点自主选题,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教师和学生“1+1微点评”,使课堂实践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人人讲、人人听”,有利于教师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3.课内“读讲演配”实践活动
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了阅读书籍分享、讲述英雄故事、排演红色话剧、经典影视配音等多种实践活动内容。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故而展示方式充分运用了超星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上传成果视频,教师组织生生线上互评。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收获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校内体验性实践凸显校本及职教特色
1.寻访校内“两馆”,明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德阳市“5.12”大地震展览馆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整理校本案例库,深度提炼学校事业发展中积淀的创业精神和思想价值,以学校发展奋进故事和优秀人物事迹教育引导学生继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弘扬学校“服务重装、报效祖国”的优良传统。
2.走进“四个省级工程实验室”,与四川工匠同上一堂思政课
依托校内产学研平台,将四川省装备制造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四川省高温合金切削工艺技术工程实验室、四川省航空材料检测与模锻工艺技术工程实验室、四川省冲压发动机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四个省级工程实验室打造成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基地”。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产学研平台,与“四川工匠”同讲思政课,帮助学生理解技术技能人才“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激励学生以“技能报国、奋斗有我”之精神学好专业,进一步凸显了职教思政课特色。
(三)社会反思性实践落实开门办思政课
带领学生到中国“两弹城”、黄继光纪念馆、德阳市档案馆、广汉市小汉镇、四川省示范社区(秦宓社区)、三线建设工业博物馆、高槐村、三星堆博物馆、德阳市博物馆、德孝城等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社会”。
(四)网络互动性实践拓展指尖育人空间
1.开展任务任选型“新闻5+1+1”网络展示活动
“新闻5+1+1”是分组活动的一种模式,即分组完成5则国内新闻、1则国际新闻、1则党史小故事。每则新闻1分钟,小故事1分钟,共7分钟。“5则国内新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1则国际新闻”内容选择近期典型事件,“党史小故事”简要讲述一位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或党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作品上传网络教学平台并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小组共同评定。
2.以“传火者”宣讲队为主力开拓网络实践育人空间
教师指导,学生主创,围绕普法主题录制“法律知识小讲堂”“法治知识小短剧”,作品累计近40个。开通了“传火者”宣讲团抖音号,利用网络传播优秀宣讲视频,推进“四史”专题宣讲在更宽广的领域深入大学生、青少年心中,创作近百个新媒体作品。拍摄微电影舞台剧《传火者》《我们的父辈》,并在Bilibili、视频号上展播。
三、成果成效
(一)学生参与面广,综合素养提升明显
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实践活动的历练,学生将枯燥的思政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这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学生在解决实践活动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矛盾中的同时,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二)实践成果丰硕,育人品牌赢声誉
近年来,学生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大批实践成果。“传火者”视频号线上总播放量超过5万。师生宣讲视频《未来关键词》系列,被四川省委教育工委推荐到省委宣传部“理响巴蜀”栏目,并在“学习强国”“川观新闻”“四川观察”等平台展播。微电影、大学生讲思政在“青梨派”上展播,获国家级优秀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三)出版实践教材,受师生广泛好评
依托四川省首批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杨雅涵名师工作室”,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编写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活页式)》教材,于2022年8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前已投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22级教学使用,使用人数近5000余人,在教学中效果良好,受到师生广泛好评。此外还被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市(区)的一些院校采用作为教学参考,并被学校推荐参评四川省“十四五”规划教材。
(四)实践模式有效,示范引领显效应
四维打造“大思政课”的“知行课堂”,在高校可复制可推广。2022年5月,杨雅涵作为六名发言教师代表之一、高职院校唯一思政课教师代表,在四川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座谈会上对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等做了汇报。2022年9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首届四川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上作为全省三所做书面交流的高职马院之一,介绍了实践教学模式。
四、经验总结
(一)案例成功的关键要素
坚持“大思政课”理念,系统规划、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调动学校各系部和社会力量,搭建实践活动“大平台”。以学生为中心,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契合新时代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活动组织管理,做好指导工作。
(二)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举措
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善用社会大课堂、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下一步将将持续关注新时代社会发展、关注学生身边故事,进一步从聚焦挖掘四川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工业文化等元素,拓展到聚焦四川在新时代奋进中的生动实践、感人事迹、辉煌变化,调研四川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国.两弹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等,以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实践课堂”。
五、推广应用
可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参考使用。应根据各校资源禀赋灵活选取具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