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各部门、各课题组:
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同意,对此次申请结题的33项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进行结题评审。请各课题组提前做好结题的准备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
w学术委员会聘请的评审专家
w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
w对教育教学研究感兴趣的其他教职工
二、分组安排(见附件1)
三、汇报内容
幻灯片(PPT)包含内容:立项背景、任务完成情况,主要说明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创新点、推广应用情况。
四、会议流程
1.课题负责人汇报课题相关内容,时间10分钟;
2.专家小组提问,时间8分钟;
3.专家评议,投票;
4.确定专家小组意见。
五、时间和地点安排
时间:2020年11月5日(星期四)下午14:30-18:30
地点:发布
第1组 1-202
第2组 1-203
第3组 1-204
第4组 1-205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室
2020年10月29日
附件1: 2020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结题分组安排
项目编号
| 课题名称
| 课题负责人
| 分组
|
GG2018619324
| 基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 张慧峰
| 第1组
|
GG201964380
| 基于项目驱动的《园林工程概预算课与造价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孙璐艳
|
GG2018619269
| BIM小组毕业综合实践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 李勇萍
|
GG201964382
| 高职经管类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以《企业运营管理实践》课程为例
| 魏杨
|
GG201964367
|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改革探究
| 段国艳
|
GG201768222
| 《金相组织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 吴菊英
|
GG2018619290
| 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之探索研究
| 曹婷
|
GG201964368
| 三维角色认知法在《乡村旅游服务及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 朱洪端
|
GG201768219
|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教学中“术”与“美”的研究----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儿童画技法》为例
| 尹存
| 第2组
|
GG2018619236
| 基于互联网+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 张健奎
|
GG2018619241
| 应用型本科的《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邱红
|
GG201964354
| 基于提升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践
| 阳世龙
|
GG2018619239
|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探索研究——以《定向运动》为例
| 邓勇
|
GG2018619277
| 基于工匠精神的每日一练主动式教学方法研究
| 王静
|
GG2018619244
| 基于精益理念的工匠精神养成实践探索——以《电子测量实训》为例
| 李振锋
|
GG201768212
| 基于“雨课堂”的居住空间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研究
| 程晓波
|
GG201964377
|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指导模式探究——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曹海霞
| 第3组
|
GG2018619266
|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探索与实践-----以电源变换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
| 陈爽
|
GG2018619297
| 新时代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活动发展的机制研究-以建筑装饰专业为例
| 邓亚娟
|
GG2018619262
| 高端技能型本科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研究
| 杜东方
|
GG201964388
|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双师课堂研究——以采暖模块为例
| 刘红露
|
GG2018619273
| 基于三化理念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与探索
| 范娟
|
GG2018619314
| 汽车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研究—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刘忠强
|
GG2018619303
|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智能化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
| 窦红强
|
GG201768229
| 教学诊改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 黄亮
| 第4组
|
GG201964381
| 高职院校学生会功能及干部选拔机制研究
| 张爱华
|
GG201964363
| 基于德阳地域文化的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 何冬梅
|
GG201768225
| 高职学院就业创业社团建设对就业创业工作促进的研究—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马甜甜
|
GG2018619313
| 职业化视域下高职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 曾维静
|
GG201768211
|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背景下德阳市排舞运动推广研究
| 陈梁艳
|
GG2018619253
| 高校加强班级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 杨莉
|
GG2018619294
| 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 朱留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