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6)

发布时间:2017-06-22    浏览次数:

一、学校基本情况

1. 学校简介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省德阳市,是国家在1959年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隶属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由省经信委和德阳市合作共建。半个多世纪以来,培养了7万余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学校占地1166余亩,在校学生12283人,教职工953人,仪器设备总值约1.2亿元,馆藏图书90万册。学校拥有机械、材料、电气、计算机、汽车、建筑、经济管理、旅游、艺术、外国语等10个专业类群,2015年招生专业数42个。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学院,先后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普通高校就业50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

2. 办学定位、特色和理念

办学定位:面向装备制造业和地方经济需要,培养紧缺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办学特色:服务重装,开放创新,省市共建,校企合作。

办学理念:体制创新,开放办学,努力为行业和地方培养紧缺人才。

3. 教学系部和专业设置

学院下设9个系(机电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电气信息工程系、车辆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系、艺术系、外语系)、4个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教学工厂);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本年度新开发专业6个,目前招生专业46个。

1-1 招生专业

系(部)

专业设置

备注

材料工程系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

省级重点专业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

中央财政建设专业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

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

冶金技术


材料工程技术


电气信息工程系

电气自动化技术

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通信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中央财政建设专业

电力电子技术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省级重点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


软件技术

省级精品专业

物联网技术


计算机系统维护


机电工程系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数控技术

国家示范建设专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群专业、省级重点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

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群专业

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


机械设计与制造


车辆工程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

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省财政重点支持的示范建设专业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汽车整形技术


建筑工程系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省级精品专业

工程造价


建筑工程技术


园林工程技术


工程监理


经济管理系

会计


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

省财政重点支持的示范建设专业

物流管理

省级教改试点专业

旅游管理系

旅游管理

省财政重点支持的示范建设专业

酒店管理


涉外旅游


景区开发与管理


外语系

商务英语


旅游英语


应用英语


艺术系

艺术设计


学前教育



4. 办学机制

4.1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学校治理能力

2015年,是学校“十二五”和“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承上启下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学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内涵发展、提升能力、加强服务、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高水平国家示范院校”目标,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学校治理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了提高现代大学治理能力的运行管理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在决策上、执行上、监督上做到责任明确、制度健全。以《章程》制定为引领,完善和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健全了组织机构,规范了管理职能,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二是完善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育人体系。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加强教学、管理和服务三支团队建设,完善专业课教师、班级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管理服务人员的的工作职责和育人机制,引导每一位教职工自觉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书育人新体系。

三是完善了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系部的工作计划、目标责任、学科专业建设、产学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以及重大专项等方面的重要事项,均需系部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进行决策,实现系部工作中教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进行了部门财务管理改革,加强预算管理和系部自主管理、精简保障签字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学校各部门结合学校章程制定和建章立制工作,认真梳理部门、部门内部岗位的工作职责,按照“以人为本、高效规范”原则,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改革工作机制,形成制度规范,建立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服务体系。

4.2搭建产学研平台,创新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2010年,教育部在德阳启动“德阳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学校作为主要任务承担单位,开始启动“四川工程产学研园”建设项目。2015年,“四川工程产学研园”建设被确定为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通过产学研园建设,搭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平台,以项目驱动方式,探索创新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2015年,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相继揭牌运营,生产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也即将投入使用。通过整合省市级技术服务中心、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中心等资源,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重大专项,协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工艺技术服务、社会化培养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等,形成了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

4.3加强“一个机制、两个体系”的建设

一是建立和完善提高现代大学治理能力的运行管理机制。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在决策上、执行上、监督上做到责任明确、制度健全,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治理能力的运行管理机制;二是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育人体系。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大力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和服务三支团队的建设,完善专业课教师、班级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管理服务人员的管理和培养机制;三是完善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服务体系。学校各部门结合学校章程制定和建章立制工作,认真梳理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按照“以人为本、高效规范”的原则,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改革工作机制,简化签字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4.4创新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川工程产学研园”建设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也是“高水平国家示范”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重大专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协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技术服务、社会化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等,形成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系,以项目驱动方式,探索创新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5. 其他需介绍的基本情况

四川工程产学研园”第一期建设项目,管理实训中心、第六教学楼、旅游实训中心、材料中心扩建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第二期包括实验大楼(研发大楼)、实训中心、学生健身中心等共计5.8万平米的建设项目,目前均已开工并在快速推进。2015年“四川工程产学研园”第二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1800万元定向资金、四川省发改委5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同时被德阳市列为重点推进项目,得到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

四川工程产学研园”目前已进行的项目包括以下几个:

5.1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

20141016日,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德阳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三方共建“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等工作,为德阳产业转型升级作直接贡献。该中心建在学校产学研园,已于20156月揭牌投入运营,目前已引进建立了“表面功能再制造中心 ”、“先进制造数字化设计中心 ”、“产业技术创新信息中心”和“‘云制造’服务平台” ,还有中科院4个终试项目已签订协议。

5.2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

2015115日,学校与中航工业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就合作共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示范基地签约。目前已合作共建了“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主要开展航空材料检验检测、工艺技术研究、失效分析等生产性服务,同时承接校内实训和面向中航工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中心的建成,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成德绵及西南地区航空工业产业链的功能。

5.3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为了响应德阳建“中国西部装备技术智能制造创新先行区”的战略,学校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方向,整合现有三维设计、反求工程、增材制造、数字制造相关资源,重点投资建设“生产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构建集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立体仓库以及自动控制与传送、物流信息流等一体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在装备业推广智能制造。

5.4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为了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双创活动”,学校投资兴建的38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装修即将完成,学校将在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等方面予以充分保证,力争建成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政府与社会多方参与的区域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搭建起有效平台。

今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黄彦蓉副省长在视察学校工作时,对学校产学研园前期工作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办学基本信息

1. 经费收支

1.1 经费收入

2015年度学院办学总收入29048万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3689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0463万元;学费6492万元;社会捐赠37万元;其他收入2056万元。

1.2 经费支出

2015年度学院办学总支出23025万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04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1471万元(灾后重建及园区建设);设备费1214万元;日常教学12863万元;教育教学改革280万元;师资建设236万元;图书购置240万元;其他支出6719万元。

2. 办学条件

2.1校园总面积

学校校园总面积为77.75万平方米,合1166亩。

2.2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与宿舍面积及生均面积

2-1 教学、科研、行政用房与宿舍面积及生均面积

类别

教学行政用房

学生宿舍

食堂

合计

总面积(m2)

203243.90

87354.03

10586.19

301184.12

生均面积(m2)

16.55

7.11

0.86

24.52

2.3实验室、实训基地

2-2 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

系别

实验室数

(个)

校内实训基地数(个)

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万元)

备注

机电工程系

8

1

2876.63

国家级实训基地:

[1]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004

[2]德阳机电职教实训基地——国家大模式实训基地(2007

电气信息工程系

31

3

4570.8

材料工程系

16

3

2684.33


建筑工程系

21

1

257.73


车辆工程系

9

2

760.6


外语系

1

2

99.15


旅游系

5

1

60.45


艺术系

7

1

124.9


经济管理系

1

1

131.75


合计

99

15

11566.35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9417元。

2.4 校内外实践基地数及满足教学情况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2-3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总数

15

覆盖专业数

47

开设模块化实训课程(项目)

370

全职教师及管理人员

58

年承担实践教学能力

14

校外实习基地

2-4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总数

157

覆盖专业数

47

平均每个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数

3.3


2.5 校园信息化建设情况

2-5 校园信息化建设状况

指标

2015年数据

2015年新增(更新)

出口总带宽(Mbps

710

-300

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Mbps

10000

9000

网络信息点数(个)

8700

190

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GB

624

78

指标

2015年数据

2015年新增(更新)

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个)

279

-471

上网课程数(门)

332

28

教学用计算机(台)

4231

802


2.6 图书馆状况及生均图书

图书馆馆舍面积1.82万平方米,阅览室25个,可提供2080个阅览席位,其中电子阅览室7个,计算机380台。

2-6 图书馆状况

纸质图书(万册)

总册数

90.0100

本学年新增数

5.0100

电子图书(GB

总数

8700

本学年新增数

20

专业期刊(种)

中文纸质专业期刊

650

外文纸质专业期刊

70

电子专业期刊

12500


2.7 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状况及生均体育场地面积

2-7 体育运动设施

运动场馆名称

数量

面积(m2

体育馆

1

5000

标准田径运动场(有看台)

1

16580

标准田径运动场(无看台)

1

15000

PU篮球场(室外14、室内4

21

8500

乒乓球场(室外14、室内12

22

800

羽毛球场(室内6、室外6

12

1400

网球场

4

3700

健身房

1

3800

形体训练中心

1

500

学生体质测试中心

1

200

合计

55280

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为4.60m2

3. 师资队伍

3.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953人,其中专任教师683人,正高42人,副高205人,博士12人,硕士388人。聘请校外兼课教师14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3.6%

3.2师资培训

我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助教培养制度、新教师岗前培训、企业顶岗及挂职锻炼、参加学术会议和各种研修班、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出国出境进修培训、依托学院11个研究所(研究中心)开展各种纵向横向课题研究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2015年全校教师参加各种继续教育达872人次。新增“双师型”教师29人,先后派遣24名教师赴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习培训。

3.3 教学水平

2014-2015学年度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与上年度总体持平。

2-8 学生评教

学期

教育教学水平、师德师风综合评价

2014-2015-1学年

89.43%

8.54%

2.03%

0%

2014-2015-2学年

89.51%

8.35%

2.14%

0%

2015年度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继续取得较多成果。

2-9  2015年度教师教学科研成果

成果

数量

备注

论文

244

其中核心期刊:104

课题立项

98

其中:国家级(子项目)2项、省级4项(含教育厅 旅游局)、市级26项、院级66

课题结题

50

其中:省级4项、市级18项、院级28

成果获奖

21

省级:1项,市级:20

专利

105

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102件,外观专利2

教材

17

其中:规划教材12册、一般教材5

4. 生源情况

本年度我校共招收4183名三年制高职专科学生,招生规模同比保持平衡。三年制高职专科新生中96.97%来自西部省份,88%来自成渝经济区,83.87%来自本省,5.48%来自我校所处的德阳市,为四川省31个“连片贫困地区”解决了376名学生上大学的问题。

本年度学校单独招生751人,参加考试人数4004人,实际到校报到728人,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575人,中职学校毕业生153人。此外,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加强民族地区教育的号召,通过面向藏区“9+3”毕业生的单独招生考试为80名藏区游牧民子女提供上大学的机会。

学校2015年在川招生文科、理科录取分数线及对口高考各类录取分数线均位列全省高职专科学校前茅,就读我校的川籍考生中25%的考生高考分数超过本科控制录取分数线,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

2-10  2015年度生源情况

招生口径

计划招

生数(人)

实际录

取数(人)

一志愿

比例

实际报到情况

报到

人数

报到率

高中生

比例

对口高

职比例

单独招生

800

751

100%

728

97%

79%

21%

9+3”单独招生

80

80

100%

46

58%

0

100%

普通高考(省内)


3240

100%

2664

82.22%

92%

8%

普通高考(省外)


783

94%

659

84%

100%

0

3+2转入

86

86

100%

86

100%




三、人才培养过程

1. 教学资源

1.1 课程结构

3-1 课程资源

课程类型

课程资源(门)

与去年同比增长

必修课(理论课)

685

108

必修课(实践技能课)

304

-110

专业限选课

195

72

体育选修课

12

--

公共选修课

79

-6

合计

1275


说明:由于我校正在做课程代码整理和相似课程合并的工作,在调整期间会出现部分课程内容相似而代码不同的情况,课程数量与去年相比显得变动较大。

1.2 专业建设

目前学校共开设52个专业,2015年有42个专业招生。今年,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情况,学院对部分专业进行调整,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停止招生。同时,针对高端机械制造行业及中国制造2025相关行业新增了飞机制造技术专业,并开始招生。

继续推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这4门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根据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的要求,调整资金使用计划及建设进度。经过阶段性自查,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平均达到98%以上。

本年度,学校继续深化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这4门省级重点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大政方针,在专业建设中引入了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以全新的思路调整建设内容和建设进度。一是,尝试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企业共同寻求利益切合点,找到合作的基础,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有效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持续性;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按照国家提出的新方针,重新制订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要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提高师资水平并改善教学条件。通过实验实训基地硬件投入、文化建设、内涵提升等工作,极大的改善了专业的教学条件,同时通过校企互聘、外出培训、学历提升、岗位实践等多种渠道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能力,改善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使专业团队的师资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1.3 课程建设

本年度学校总计投入100万元用于课程建设,校级重点课程立项建设91门,已经通过正式验收7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批准立项建设4门,今年教育部未开展申报活动。拟入选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已公示)。

3-2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课程级别和类型

数量(门)

与去年同比增长

国家级精品课程

6

--

省级精品课程

17

--

院级精品课程

33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

--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23

5

院级重点建设课程

91

--

1.4 数字教学资源

3-3 数字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

332门(基于BB平台)

网络数字图书资源

维普期刊数据网

中国知网

万方期刊数据网

超星数字图书馆

超星学术视频

书生之家

人大复印资料

银符考试镜像


2. 课堂教学

2.1学分与学时

本校三年制高职实行学分制管理,每位学生应修学分140学分(个别专业略有差异),具体构成如下表。不同专业因理论和实践课程比重有差异,所以必修课学时有所不同。今年,学院为了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的理解,特别加入了2个学分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

3-4 学时与学分

课程类型

学分

学时

备注

必修课

112-114


理论课:1学分=16学时

实践课:1学分=30学时

专业限选课

10-12

160-192


体育选修课

4

64


公共选修课

4

64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

2

32


顶岗实习

8

640

顶岗实习16

合计

140




2.2 核心课程满足度评价

本校2014届回答核心课程重要的毕业生认为这些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或学习的满足度为63%,如图3-2所示,与2013届(61%)相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

3-2 2014届毕业生评价核心课程满足度

注:数据来源于MYCOS公司调查报告

3. 实践教学

本校共有校内实训基地15个,建筑面积38399平方米。本年度新增仪器设备1275.75万元,总值达到11566.35万元,实践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3-5 2015年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使用情况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总数

15

当年新增设备台套数(台套)

524

当年新增设备值(万元)

1275.75

学年使用频率(人时)

3818911

原材料(耗材)费用(万元)

111.41

设备维护费用(万元)

35.76

2014年开设模块化实训课程(项目)

398

学生对实践教学满意率

93.2%

注:上表部分数据来自于本校2015年状态数据库

3-6 2015年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使用情况

校外实习基地总数

157

覆盖专业数

49

平均每个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数

3.20

2015年总接待教学实习学生人次

11977人次

2015年接待半年顶岗实习学生人数

1481

2015年接收学生就业人数

1083

注:上表部分数据来自于本校2015年状态数据库

4. 学生活动

2015年,对学生社会活动的调查情况如图3-3所示。

3-3 2014届毕业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满意度

注:数据来源于MYCOS公司调查报告

2015年,学校形成了以学生社团为基础,“三节一广场”活动为品牌的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学院现有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实践创业类学生社团共44个,社团成员总数3332人,每个社团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所有工作和活动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总结,学生社团每年累积开设理论教学课1000学时以上,开展科技、文化、体育活动200多项,参与活动的学生数万人次。学院每年以“艺术节、体育健身节、科技节”和周末文化广场等为载体,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用高雅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创新引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打造了“三节一广场”这一学院素质教育的品牌。同时,学校以人文艺术系列讲座为外延,通过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到学院开展涉及时事政治、人文艺术、法纪安全等内容的大型讲座或主题报告会,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内涵,满足学生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狠抓新生入学教育、“一月一主题”的主题班会活动,精心组织开展了“阅读滋润心灵,书香飘满工院”读书活动、防传销主题教育活动、防控艾滋病专题讲座、暑期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校园交通安全专题讲座等,教育效果明显。学校以宿舍文化建设为着力点,组织开展寝室文化节、宿舍相声小品大赛、宿舍联谊活动等,既培养了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团结互助意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受到学生的好评。

5. 学生服务

5.1 入学教育

新生进校后军训三周,并接受校系两级共16课时入学教育。

5.2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研室,设有2名专职教师和8名兼职教师,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修),对2015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测试等服务。

5.3 就业服务

学校通过招生就业办公室和系部两条线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抽调专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学校享有市级创业培训机构资质,现正在申报省级创业培训资质;建有12间创业培训专用教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拥有64名创业导师;投资500万元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与德阳市共建了德阳市青年创客学院、“德阳经开区——四川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园”。学校开设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实务指导》必修课程以及“SYB”创业培训选修课程,已基本构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和服务体系。

2015年,学校毕业生4061人,为学生提供了16158个就业岗位,平均为每个学生提供了3.88个岗位,较同比增长了0.22个岗位,就业人数为3928人,71.6%的毕业生通过学校推荐实现了就业。

5.4 奖学金、助学金和补贴

3-7  2014年度学校奖学金发放情况

序号

奖学金名称

获奖人次

奖金总额(万元)

1

国家奖学金

10

8.00

2

国家励志奖学金

329

164.50

3

校友奖学金

15

3.00                        

4

学校奖学金

2236

5764

5

学院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5个(班集体)个人512


80.70

6

新希望集团奖学金

50

5.00

7

中国移动奖学金

20

2.00

8

达卡电气奖学金

8

2.50

合计

3180

323.34


3-8  2014年度学校助学金及补贴发放情况

序号

助学金和学生补助名称

受助人次

受助总金额(万元)

1

国家助学金

3,444

1,033.200

2

生源地助学贷款

692

438.000

3

正成助学金

10

2.000

4

应征入伍学费补偿

62

41.190

5

达卡电气助学金

18

2.500

6

校内勤工助学

298

76.059

7

贷款风险补偿金

0

0.000

合计

4524

1592.949

四、培养质量

1. 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奖情况

1.1 学科竞赛获奖

4-1  2015年度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赛  事

奖项

获奖学生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

省级一等奖

李明明、胡显均、王青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

省级二等奖

杨德明、梁文铎、王真华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

省级三等奖

龚怡菲、邹希、马巍峰

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

第一阶段三等奖

汪涛、罗瑞霖、邹希、梁文铎、杨德明、马巍峰、郑智文、罗永波、李雁云、李明明、胡显均、王青

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

第一阶段二等奖

龚怡菲、岳鹏飞、何兰

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

第二阶段特等奖

汪涛、王真华、邹希

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

第二阶段一等奖

李明明、胡显均、王青

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

第二阶段二等奖

梁文铎、杨德明、赵帅、郑智文、罗永波、李雁云、龚怡菲、罗瑞霖、何兰

雅正杯”导游技能大赛(成都)

省赛一等奖

严钦清

雅正杯”导游技能大赛(成都)

省赛二等奖

吴明月、陈依琳

雅正杯”导游技能大赛(成都)

省赛三等奖

李玲

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饭店服务)大赛

国赛二等奖

曾思杨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

省赛一等奖

刘秀玲、冯欢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

省赛二等奖

周扬帆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

国赛三等奖

刘秀玲

成都高新区企业培训联盟职业技能大赛(第二届)暨英特尔杯职业技能大赛(第七届)

省一等奖

宋虹仪、蔺飞杨、刘泊江魏可霜

全国“思科网院杯” 网络技术大赛

国赛一、二等奖

一等奖:李继伟;

二等奖杨珊珊尹帮财

四川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

省赛一、二、三等奖

一等奖:王强、熊禹、王三坤、鲜晨、张倩;二等奖:杨义、陈佳;

三等奖:陈宥铭、李明阳、陈雪梅、胡辉、蒋婷婷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省赛二、三等奖

二等奖:宋虹仪、蔺飞杨、彭世秋;

三等奖:刘泊江、周袁鹏、张强

2015用友新道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

省一、三等奖

一等奖:曹燕 朱海鹭 王娇 陈晨;

三等奖:张冬凌 李洁 徐梦玲 李莉 彭自莉 杨鳗 罗苹 黄丽莹

1.2 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文体比赛获奖情况

20156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男子足球队荣登2014-2015特步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校园组)总决赛冠军宝座,第三次获得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校园组冠军,为四川足球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被载入中国足球史册。

4-2  2015年度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文体比赛获奖情况

赛  事

奖项

获奖学生

2014-2015特步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高职组南区比赛

第一名

涂伟舜、周大发、肖遥、潘庆、余雪阳、肖雄、吴林、刘明阳、谢超杰、李仁宇、向阳、丁豪、周欣彤、江豪、罗飞、王冠宇、陈梓恒、刘俊辉、刘存华、董梓伊、尹迪、王冠升、郝启明、朱时令、张豫琪

2014-2015特步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高职组总决赛

第一名

涂伟舜、周大发、肖遥、潘庆、余雪阳、肖雄、吴林、刘明阳、谢超杰、李仁宇、向阳、丁豪、周欣彤、江豪、罗飞、王冠宇、陈梓恒、刘俊辉、刘存华、董梓伊、尹迪、王冠升、郝启明、朱时令、张豫琪

第五届CCBA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篮球锦标赛 女子组

第四名

胡星、张荣颖、刘巧玲、何媛、王瑶、许秋婷、侯灜莹、林敏、吴明珠莲、王斯琪、周兰、刘霞

2015年四川省大学生健美操 啦啦操 体育舞蹈锦标赛(高职组)

花球

第一名

黄 淳、陈雪娇、文 杰、李 娟、张熙韵、刘 梦、吴明月、喻莉珺、王敏颖、张堉林

2015年四川省大学生健美操 啦啦操 体育舞蹈锦标赛(高职组)

青春健身操

第二名

林钇希、雷雪琴、张轲凤、金鑫、雷利、刘爽

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健美操锦标赛

大学组踏板操

一等奖

黄淳、张堉林、刘爽、钟超、支历新、张熙韵

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健美操锦标赛

二级有氧舞蹈

一等奖

黄淳、张运琦、陈雪娇、曾倩、王敏颖、张熙韵

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健美操锦标赛

花球操

二等奖

黄淳、张运琦、陈雪娇、曾倩、王敏颖、张熙韵、夏馨、张堉林、文杰、吴明月、李婧

第十八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四川女篮)预选赛

第一名

刘巧玲、刘霞、侯灜莹、林敏、吴明珠莲、王斯琪、肖珊、孙佳慧


2. 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情况

本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年度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1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34项,创业训练项目7项。学校给每一个创新创业项目安排一位中级职称以上的指导教师,为每一个项目提供1万元的资金支持。

4-3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负责人

姓名

项目其他成员

1

基于机器视觉的玻纤布经纬线检测装置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黄鹏/201222020055

曹吉/201212020053

吴恒星/201212020237

季地宇/201212020092

2

智能车位锁控制系统

创新训练项目

曹吉/201212020053

李鑫敏/201212020344

马小琴/201212020221

3

小型旋转升降舞台机

创新训练项目

冯壤/201212010201

唐锐/201222010161
王兴粮
/201212010728
高艳文
/201212010389  
卢朝霖
/201212010176  

4

室内空气净化处理

创新训练项目

王成/201312080177

王天鹏/201312060320

晏维健/201312040285

5

多功能老年拐杖

创新训练项目

杜婷/201312030361

黄亚兰 201312030342

毛子文 201312030340

倪文洲 201312030062

6

简易废油回收利用装置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谢东/201212010508

龚佳/201212010453

李园园/201212010865

吴华/201212010394

刘固原/201212010923

7

基于Ibeacon的商品信息推送系统

创新训练项目

钟陆/201212050077

王强/201312050275

张丽敏201112100114

冯云云/201212050432

毛敬一/201212050039

王三坤/201312050052

8

网络设备远程访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创新训练项目

伍文国/201312050006

李继伟/201312050082

刘宴利/201312050091

陈敬星/201312050157

9

遨游英美 放眼世界”国际语言文化体验园(Experiencing Garden for International Language & Culture

创新训练项目

袁培钦/201322080034

熊婷/201212100110  

彭稳/201312080035  

刘欢/201312080088  

邓家铭/201212080029              

10

激光传感器焊缝跟踪实验装置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唐波/201212030012

董兴锐∕201222030020

周明浩∕201212030393

张铭川∕201212030169

张亚军∕201212030178

11

公交车站站牌系统

创新训练项目

严栋湦/201212020264

张登翔201212020216

黄豪201212020094

邓茂201222020067

12

一种新型过滤器搅拌装置

创新训练项目

余昊/201312110189

王朝亮/201312110096

赵建敏/201312110342

杨劲松/201312110184

李宗沆/201312110080

13

半自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气路自动分断系统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吴佳浩/201212030013

陈康∕201212030526

14

一种多功能汽车安全控制系统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王帝/201322110009

吕燕/201312110163

尹金生/201312110076

江帅/201312110298

向施颖/201312090390

15

智能奶瓶

创新训练项目

邓茂/201222020067

严栋湦201212020264

黄豪201212020094

张登翔201212020216

16

室内节水技术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魏春梅/201312060141

满艺/201312030101

17

成德同城化背景下的区域骑游绿道线路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全海伦/201312090099

夏熙/201312090080

黄东英/201322090086

孙治/201212090023

杜鹏/201312090196

18

德阳孝泉镇“孝”文化衫的开发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贾双/201212100022

田林201212011165  

杜彦葶 201212100009

19

手绘旅游地图设计——
以德阳市为例

创新训练项目

刘 强/201312100017

刘枻榕201322100056
李思僮
201322100054
钟雨红
201312100047
季晓宇
201312100107

20

防滑式拉伸试验机夹头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黄亚兰/201312030342

杜婷 201312030361

毛子文 201312030340

倪文洲 201312030062

21

多级调压先导式电磁溢流阀集成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陈磊/201212010695

洪如峰/201212010463

胡磊/201212050109

马圳/201212010695

唐治/201222010082

22

功率可调的红外碳硫分析仪高频燃烧装置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倪发明/201212020226

谭勇/201212020132

吴永桥/201212030592

成万江/201212020203

23

具有自发电功能的数控平旋盘无线位置反馈装置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吴永桥/201212030592

龚源/201222020013

24

干核桃剥壳机

创新训练项目

何太平/201212010584

吕丽萍/201212010573

黄见/201212011150

刘文林/201212010526

李虹锐/201212011027

25

基于PRO/E的精密汽车曲轴磨连杆轴颈夹具设计与研究

创新训练项目

吴宇/201212010579

李毅/201212010964

曾江/201212010552

章婷/201212090111

贾婷/201212010047

26

智能温控系统在工厂中的应用

创新训练项目

熊启/201322050020

刘鹏/201322050020

周钢/201412052631

杨义/201322050014

王涛/201322050018

27

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意见反馈调查系统开发

创新训练项目

陈宥铭/201322050003

鲜晨/201312050081

张倩/201322050003

胡辉/201312050262

张建新/201312050252

28

自动浇花器

创新训练项目

王清/201412021933

阳忠良/201412020720

钟杰/201412021961

唐永龙/201412021966

王雪米/201412021925

29

用于开放实验室的智能门禁管理系统

创新训练项目

陈小龙/201412053757

李小兵/201412052547

万永成/201312020299

刘泊江/201312020308

李春花/201412052489

30

成都地铁旅游手册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王佳琪/201412093177

费丽娜/201412090838

戴颖蕊/201212090060

31

西餐摆台Flash创意游戏设计

创新训练项目

金星/201312080179

李明阳/201312050097

李明燚/201322050005

曾瑶/201432084931

贾钦/201412084290

32

搅拌摩擦焊复合热源辅助设备

创新训练项目

段烈翠/201412030748

刘宇航/201412032133

朱德伟/201412034738

朱恺晟/201412032160

33

搅拌钎焊的焊接夹具设计与制作

创新训练项目

袁小容/201312030038

黄雨/201312030046

陈晨/201312030286

张祥伟/201312030026

尹华亮/20131203027

34

基于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的实验项目开发

创新训练项目

徐黎秋/201322050016

杨聪/201312050221

徐子译/201412052641

彭渊/201412052545

刘潇铭/201412052645

35

酷爽英语训练营”(Cool Camp

创业训练项目

陈唯一/201212080006

陈影/201212080035  
李霞
/201212080050  
何勇军
/201212080018
袁培钦
/201322080034

36

爱车无忧汽车维修保养中心

创业训练项目

谢雨珂/201222010015

杨龙霜/201222010012

李益龙/201222010163

叶永富/201222010005

37

新型马凳筋

创业训练项目

熊海义/201212080013

苟莉涵/201212060171

38

"默默团购"服务创业培训

创业训练项目

白露/201222040033

杨继坤/201222040008

虞武杰/201222040061

39

德阳大学生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创业训练项目

郭万伟/201322090060

沈跃吉/201322090075

唐翠英/201322090052

华雪/201312090199

彭凤/201322090056

40

德阳市大学生二手物品在线交易平台

创业训练项目

李小兵/201412052547

陈小龙/201412052553

张琴/201412052542

41

校园创意花店

创业训练项目

宋苗苗/201312060301

黄琦珑/201312090460

吴欣怡/201312060035

陈凤/201312060309

何欢/201312060037


3. 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情况

3.1 各专业一年后就业率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装备制造业尚待复苏、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我校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64%,在毕业一年后就业率为91.3%,比上一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提高了0.1个百分点。

3.2 毕业半(一)年后的去向

2014届各专业毕业一年后的去向分布如图4-1所示。与上年度相比 “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79.3%,比本校2013届毕业半年后(81.0%)低1.7个百分点,比全国示范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83.9%)低4.6个百分点;“毕业后读本科”的比例为6.5%,与本校2013届毕业半年后(6.4%)基本持平,比全国示范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4.6%)高1.9个百分点;“无工作 继续寻找工作”的比例为4.6%,与本校2013届毕业半年后(5.1%)基本持平,比全国示范校2014届毕业半年后(3.6%)高1.0个百分点。由于我校主要以装备制造业专业为主,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当前制造业整体不景气是有关联的。

4-1 20132014届毕业半(一)年后的去向分布

注:数据来源于MYCOS公司调查报告

3.3 毕业生月收入分布

本校2014届毕业生中,有26.2%的人一年后月收入集中在2501-3000元区间段,有13.2%的人一年后月收入集中在3501-4000元区间段,有12.1%的人一年后月收入集中在3001-3500元区间段。

4-2本校2014毕业月收入区间分布

1:图中数据均保留一位小数 由于四舍五入 相加可能不等于100%

2:数据来源于MYCOS公司调查报告


3.4 各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

4-4  2014届各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

注:数据来源于MYCOS公司调查报告

专业名称

本校该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

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技术员

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自动化方向)

电气技术员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专员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电子工程技术员

工程监理

土木建筑工程技术员

工程造价

预算员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焊接工和切割技术员

机电一体化技术

维修助理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艺及工装)

机械装配技术员

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

机械产品检验工

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开发与建设)

计算机程序员

建筑工程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

施工技术员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室内设计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

金属热处理技工

经济信息管理

会计

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

其他工程技术员1

旅游管理(导游及旅行社管理)

导游

旅游管理(饭店管理)

餐饮服务生

旅游英语

预订票务代理和旅游服务人员

模具设计与制造

工模具技术员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保单管理员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汽车机械技术员

软件技术(WEB程序设计)

互联网开发师

商务英语

文员

市场营销(机电产品营销)

文员

市场营销(汽车营销)

销售经理

数控技术

加工金属或塑料的数控机床操作维护员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电气技术员

通信技术

半导体加工人员

物流管理

存货管理员(储藏室、库房的)

学前教育(艺术教育)

幼儿教师

艺术设计(广告装潢设计)

室内设计师

园林工程技术

园林建筑技术员

注:个别专业因样本不足没有包括在内。

3.5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

4-5  2014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

专业名称

本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锻压技术)

金属加工成套设备制造业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铸造技术)

铸造业

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设备制造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自动化方向)

电气设备制造业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通信设备制造业

工程监理

非住宅建筑施工业

工程造价

住宅建筑施工业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锅炉、容器和运输集装箱制造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

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业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艺及工装)

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IT制造与售后)

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制造业

建筑工程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

住宅建筑施工业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建筑装修业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

金属加工成套设备制造业

经济信息管理

保险机构

旅游管理(导游及旅行社管理)

综合性餐饮业

旅游管理(饭店管理)

综合性餐饮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

金属加工成套设备制造业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汽车保养与维修业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汽车保养与维修业

数控技术

发动机、涡轮机与动力传输设备制造业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电气设备制造业

通信技术

半导体和其他电子元件制造业

学前教育(艺术教育)

幼儿园与学前教育机构

艺术设计(广告装潢设计)

广告及相关服务业

园林工程技术

商业性园林种植业

注:数据来源于MYCOS公司调查报告

3.6 用人单位类型

4-3  2014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

注:数据来源于MYCOS公司调查报告

3.7 各招生口径毕业生月收入情况

4-5  2014届各招生口径毕业一年后月收入

注:数据来源于MYCOS公司调查报告

3.8 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

学校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2014届各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稳步提高。

4-6  2014届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

专业大类

专业(专业方向)

初级证书
获取率

中级证书
获取率

制造大类

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


100%

制造大类

机电一体化技术


99%

制造大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艺及工装设计方向)


100%

制造大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方向)


99%

制造大类

数控技术


99%

制造大类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100%

制造大类

模具设计与制造(冷冲模、塑料模两个方向)


98%

制造大类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100%

制造大类

汽车检测与维修


100%

制造大类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


99%

制造大类

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

100%

99%

制造大类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铸造技术方向)


100%

制造大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自动化方向)


99%

制造大类

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100%

材料与能源大类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


100%

电子信息大类

电气自动化技术(楼宇自动化方向)


100%

电子信息大类

电力电子技术


100%

电子信息大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95%

电子信息大类

计算机网络技术


100%

电子信息大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


100%

电子信息大类

软件技术


95%

电子信息大类

通信技术


100%

土建大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


97%

旅游大类

旅游管理


100%

文化教育大类

商务英语


90%

注:数据来源于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

4. 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评价情况

由于学校不断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用人单位对2014届顶岗实习学生在适应能力、人际交往、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等方面的满意度均比上年度有所上升。

4-8 用人单位对2014届顶岗实习学生的评价情况

项目

等级

遵纪

守法

爱岗

敬业

团结

协作

适应

能力

吃苦

耐劳

诚实

守信

人际

交往

基础

知识

专业

知识

实践

技能

总体

评价

满意

98%

87%

90%

85%

82%

94%

77%

79%

79%

77%

92%

基本满意

2%

11%

10%

14%

16%

5%

21%

19%

20%

21%

8%

不满意

0

2%

0

1%

2%

1%

2%

2%

1%

2%

0

注:数据来源于2014届毕业生顶岗实习鉴定表

5. 校友满意度评价

本校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4%,与本校2013届(94%)持平,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4届(平均为92%)高2个百分点。

4-6  本校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的人数%

注:数据来源于MYCOS公司调查报告

本校2014届普通类招生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4%,自主招生毕业生为95%,对口高职类招生毕业生为93%

4-7本校2014届各招生口径毕业生对母校满意的人数%

注:数据来源于MYCOS公司调查报告

6. 计分卡、资源表、服务贡献表和落实政策表

4-9 计分卡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4

2015

1

就业率

%

98.64

96.72

2

月收入

2843

3635

3

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

%

64

62

4

母校满意度

%

94

94

5

自主创业比例

%

3.20

3.23

6

雇主满意度

%

97.03

98.77

7

专业大类月收入

见附表


指标7附表  专业大类月收入(毕业后一年)

专业大类

2015年(单位:元)

备注

制造大类

3567


电子信息大类

3926


材料与能源大类

3646


土建大类

3465


财经大类

3621


旅游大类

3428


文化教育大类

3373


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

3417


注:数据来源于MYCOS公司调查报告

4-10 资源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4

2015





1

生师比

16.26

15.55





2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

80.50

83.60





3

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

23.57

16.20





4

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课时占比

%

24.13

22.79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

8382.02

9416.55





6

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

学时/

317.68

319.59





7

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

87.90

87.34





4-11服务贡献表





院校代码

院校名称

指标

单位

2014

2015





12763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

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下三类均要填写):





   A:留在当地就业比例

%

73.21

67.58









   B: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比例

%

56.60

68.14









   C:到国家骨干企业就业比例

%

12.18

29.44









2

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

万元

1044.00

1037.74







3

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

万元

267.00

481.50







4

技术交易到款额

万元







5

非学历培训到款额

万元

324.85

542.19







6

公益性培训服务

人日

1850.00

9480.00







院校主要办学经费来源:省级√   地市级□   行业或企业□   其他□(单选)

















































































































































注:上表部分数据来自于本校2015年状态数据库;学校类别:工科类院校

4-12 落实政策表

院校代码

院校名称

指标

单位

2014

2015

12763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13272.98

14646.24

2

其中:年生均财政专项经费

7713.45

7420.75

3

教职员工额定编制数

995

995

在岗教职员工总数

958

956

4

生均实习企业财政经费补贴

/

5

生均企业实习责任保险补贴

6

企业兼职教师人均财政补贴

7

专任教师总数

662

683

专任教师参加省级培训量

人日

1983

2154

注:上表部分数据来自于本校2015年状态数据库;学校类别:工科类院校;456项无账政专项经费


五、服务贡献

2015年,学院在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科研及技术服务收入1519.24万元,社会培训收入542.19万元,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高等学校四大职能之一。发展优势学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关键。学院积极服务于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和德阳市“一三五八”发展战略,帮助区域内大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促进了区域内行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转型升级。

5-1 学校部分产学研平台一览表

序号

机构名称

共建单位名称

1

航空材料理化检测及培训中心

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中国二重集团公司

2

德阳——中科院先进制造技术创新育成中心

德阳市政府、中科院成都分院

3

能源装备机械质量检测中心

中科院光电研究所、德阳市质量监督局

4

德阳装备业“云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德阳市政府、中科院北京电子研究所

5

四川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

四川省经信委、四川省机械协会

6

德阳机械技术研究中心

德阳市政府

7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

思科系统公司

8

甲骨文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甲骨文(Oracle)公司

9

戴尔人才培养基地

戴尔公司

10

VUE国际认证中心

Pearson VUE

11

大连机床四川技术服务中心

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12

特种焊条研究所

四川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

13

物联网人才培养基地

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联盟

14

娃哈哈市场营销产学合作基地

杭州娃哈哈集团

15

纸机流浆箱制造基地

四川振邦机械有限公司

16

航空部件制造基地

国泰公司

17

模板制造基地

德阳天奥模板有限公司

18

高强度制造基地

德阳精德紧固件制造有限公司

19

德阳市装备制造业窗口服务平台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

四川省科技企业孵化器

德阳产学研园区投资管理公司


2. 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

5-2  2015年度非学历培训学员数与课时统计表

序号

项 目

委托培训单位

人数

课时/

产值(万元)

1

在职员工转岗培训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125

240

14.62

2

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

德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1622

72

145.98

3

2015年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前培训

四川省各高、中职院校

58

128

5.68

4

几何量检测与质量管理

中国核动力院二所

11

40

2.86

5

中航集团无损资质培训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136

120

11.96

6

中航集团物理冶金资质培训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70

60

4.84

7

2015年德阳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岗位培训

德阳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18540

40

148.32

8

知识产权培训

德阳市知识产权局

400

320

0

9

2015年全国高职高专国培项目

全国各高职院校

30

320

34.56

10

德阳市高中骨干班主任培训

德阳市教育局

100

32

9.2

11

冷作工培训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

50

28

1.39

12

2015年新疆职教师资培训

新疆职教办

202

120

114.05

13

2015年全国高职高专联盟培训

全国各高职学院

30

120

19

14

陕西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12级生产实习

陕西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100

80

4.64

15

钳工技能人员培训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12

32

2.98

16

2015年四川省轻工技能大赛赛前培训

参赛各企事业单位

49

40

7.11

17

德阳市高中校长培训

德阳市教育局

155

32

15

合计

21690

1824

542.19


3. 文化传承与创新

5-3  2015年度部分志愿者服务情况统计表

序号

服务项目名称

服务内容简述

志愿者人数

1

社区志愿服务

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在金江街社区、工农村、嘉陵江桥周边、学校内部以及校门口人行天桥等开展卫生扫除和环境治理工作 清理白色垃圾 美化城市环境。

168

2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

志愿者们在德阳市及周边宣传使用文明语言、遵守交通规则 宣传不随便吐痰、乱丢垃圾等活动。开展卫生扫除和环境治理工作 清理白色垃圾 美化城市环境。

131                

3

志愿交通岗

志愿者每天在学校周边的交通要道维护安全 劝导行人不闯红灯 遵守交通规则。

336

4

德阳市文明劝导志愿活动

长期坚持在德阳市各交通要点 进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本知识宣传 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文明城市建设中来;在德阳市汽车站、文庙广场等进行交通岗引导活动 指引大家维护交通规则 履行文明行为。参与德阳市重大活动 如德阳市龙舟会 维护现场秩序、监督不文明行为。

78(献血)

5

关爱留守儿童

志愿者定期在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及周边村镇去看望留守儿童 利用专业所学 开展义务教学 教学生绘画、英语、唱歌、跳舞 陪他们做游戏。

107

6

敬老助残

志愿者定期到周边社区、养老院等地开展活动 陪孤寡老人做游戏、聊天 帮他们洗衣服 给他们送去关心和温暖。

164                                                                                                                                                                                                                                        

合计

984

2015年,我校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先后承办了德阳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首届三星堆丝绸之路戏剧季:国际青年戏剧摇篮计划展演、“德阳创客 拥抱春天”路演活动、德阳经济开发区第五届职工运动会等十余项文化、体育活动,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平台,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贡献。

5-4  2015年区域文体服务一览表(部分)

序号

项目名称

协作单位

1

德阳市残疾人自强明星及爱心助残先进典型表彰大会

德阳市市政府残工委

2

德阳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

德阳市教育局

3

四川省2015年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

共青团四川省委 共青团德阳市委

4

首届三星堆丝绸之路戏剧季:国际青年戏剧摇篮计划展演

德阳市人民政府

5

德阳市青年创客学院今日揭牌仪式

共青团德阳市委、德阳市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知局

6

德阳市青年创客学院揭牌仪式

共青团德阳市委、德阳市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知局

7

德阳创客 拥抱春天”路演活动

共青团德阳市委、德阳市科知局

8

德阳市青年创客大赛训练营开营仪式

共青团德阳市委

9

中国移动德阳分公司职工运动会

中国移动德阳分公司

10

中石化西南工程公司职工篮球预赛

中石化西南工程公司职工篮球预赛

11

中石化西南工程公司职工篮球预赛

中石化西南工程公司职工篮球预赛

12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届职工运动会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

13

德阳市自来水公司职工运动会

德阳市自来水公司工会

14

德阳市篮球裁判员培训班

德阳市体育局  德阳市篮球协会


4. 其他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我校全年组织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专题学术讲座23场。并全面开放图书馆和体育健身场地。2015年度图书馆面向社会读者对外办理借阅证人数达16533人,全年新增7031人,年借阅量12.7

册;我校的2个田径场(足球场)、21个篮球场、4个网球场、12个羽毛球场、5000平方米体育馆等体育健身场地也全面对外开放。


六、政策保障

2006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德阳市教育学院整体并入我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省市共建,形成了创新的办学体制和机制。多年来,在四川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德阳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教育厅的共同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取得很好的发展成绩。

四川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是学校的主管部门,为了支持学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出台了学校与产业对接的文件,组织省内100家大企业集团、10个重点产业园区与学校实施对接,共建四川工程产学研园,实施装备制造业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保障工程。在学校设立了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四川机械工业电气、数控、焊接技术应用与培训中心、德阳市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德阳市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四川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同时将学校纳入四川省机械工业协会和四川省工程学会 搭建了产业对接良性互动平台。

德阳市政府更是通过“德阳市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在“四川工程产学研园”的建设上给予学校大力支持。2015年德阳市政府将产学研园第二期列为德阳市重点推进项目。2014年德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学校三方合作共建“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该中心建在学校产学研园,已于20156月揭牌开始运营。德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创新育成中心”项目作为市政府重点创新改革项目,为此每年拨付200万运行经费和1000万的项目引导资金。

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先后完成与中国二重联合建设大型模锻设备与产品工艺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共建德阳装备业“云制造”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与中国航空材料研究院共建“航空材料理化检验检测中心”;与德阳市政府、中科院成都分院共建“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与德阳市质监局、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共建“德阳先进制造业检验检测中心”、小微企业孵化器、四川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德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形成“政府统筹、行业引领、学校搭台、多方参与”的高职产学研园建设创新格局。


七、人才培养特色与创新举措

学院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立德树人,全面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主题班会、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发展与专业结合的特色社团,聘请专业教师和企业能手担任指导老师,全面开展学生职业态度、职业操守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大胆改革创新,在2015级试行班级导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构建全员育人新模式。建立了班级导师、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定时沟通制度,破除教学工作与学生思政工作“两张皮”的壁垒,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校风学风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2.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建四川工程产学研园,搭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平台,将企业和科研机构引入校园,实现专业结构布局调整、专业岗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动态调整;将行业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请进课堂,提升课堂活力;将真实产品和科研项目引入实训,提升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岗位职业要求对接、教学内容与技术进步对接的“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近距离接受校企双重文化的熏陶,得到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授。

3.建平台、引项目、出政策,构建双师型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按照“建好一个平台,引入一批项目,锻炼一支队伍”的思路,依托共建的省市级技术服务中心、行业企业技术中心,孵化中心等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和系部的研究所,学院建立了教师的轮岗制度,力争让专业课青年教师每5年到科研技术服务岗位上轮岗一次。完善“科研、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调整薪酬分配制度,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校企联合的技术研究项目攻关和面向行业企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成果转化,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师双师能力快速、持续提高,为双师型队伍建设构建了长效机制。

4. 以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4.1加强专业内涵调整,拓宽服务面向、服务中国制造2025

学校所在地德阳市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学院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核心,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合作,依托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德阳市政府三方合作共建的“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共建“航空材料理化检测中心”等十余个产学研平台,一大批专业教师直接参与这些研发机构的科研技术服务和产品的研、试制,并将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轮流到这些研发机构进行短期实习,拓宽了专业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为了服务以“大型飞机”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培养中国制造2025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学院成功申报了“飞机制造技术”新专业并进行了首次招生。

4.2构建大类专业平台课程,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2015级开始,学院构建了工程技术、人文经管、艺术设计、学前教育四个大类专业的通识教育平台,系统设计文化基础课,强化学生的文化基础,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对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2015级开始,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均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限选课,充分挖掘学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了经典诵读、汉字解读、诗歌赏析、中医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文化等课程。

4.3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学院对91门量大面广的课程进行了校级建设立项,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团队,理清课程建设的目标、方法与措施,深入研究教学理念、思路与方法;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拓展课程资源;做到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三年的建设和应用,绝大多数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院具有覆盖全体师生的“Blackboard”数字教学平台,目前上网课程达到300余门,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讨论和学生在线学习互相补充,网上资源得到了充分应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上,2015年成功申报了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案例:

在重点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改革中,课程团队编写了《学生学习活动手册》,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延伸课堂教学内容,采取全面的过程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为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结合纪念129学生爱国运动,举办“忆峥嵘岁月,立报国志向”的红色诗文诵读大赛;通过“寻伟人足迹,看红色电影”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红色电影,写观后感,在课堂上分享;利用“课前播报十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课程团队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把原来枯燥的课程教学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带动了部分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我院杨雅涵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教师在全省高校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大赛获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组”第一名,又在首届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4.4开设工程素养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

为了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学院利用在工程技术专业的深厚历史沉淀,在2015级开设了具有学院显著特点的《工程素养实训》校本课程必修课,让学生对建筑、机械、汽车、信息、电气、材料等专业技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复合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

4.5深化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打造品牌专业

本年度,继续深化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这4个省级重点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思想、结合“互联网+”,在专业建设中引入了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以全新的思路调整建设内容和建设进度。一是,尝试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与管理运行机制,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企业共同寻求利益切合点,找到合作的基础,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有效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持续性;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按照国家提出的新方针,重新制订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质量要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提高师资水平并改善教学条件。通过实验实训基地硬件投入、文化建设、内涵提升等工作,极大的改善了专业的教学条件,同时通过校企互聘、外出培训、学历提升、岗位实践等多种渠道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能力,改善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使专业团队的师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力争通过三年的建设,将省级重点专业打造成为学院名副其实的品牌专业。

5.持续探索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继续大胆探索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的教育教学工作,2015610,学院承办了“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教改协作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总结各学校在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改革中的思路、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学院与西华大学、东方电气集团召开了三次研讨会,就如何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持续推进。

案例2

我院与西华大学、东方电气集团联合举办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为了提高教材的针对性,真正体现应用技术的精髓,通过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拟定应用型本科教材提纲,由学院具有比较丰富经验的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做为教材主编,企业专家做为主审,编写了《焊接工程实施与管理》、《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工艺制定》等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教材。

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过硬的技能,少走弯路,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中隐性默会知识的习得,充分挖掘能工巧匠们长期积淀的绝技绝活,学院建立了“高凤林大师焊接工作站”,吸收本科班优秀学生进入大师工作站学习,由专任教师负责课题指导,邀请以特级技师高凤林为代表的企业专家定期到校现场为学生传授技艺。

在《焊接结构制造及工艺实施课程》、《焊接工艺制定与评定》等专业核心课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大量企业生产案例,将企业生产标准和企业生产案例融入本科教学,开拓了学生视野,体现了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6. 积极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学院一直坚持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的特色,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以落户我院的德阳市青年创客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社团、众创空间孵化器、创新创意大赛等为突破口,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软硬件投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建成了12间大学生创业培训专用教室;近2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主体已建设完成,2016年可正式投入使用;本年度已完成四期SYB创业培训,共计培训1500余名在校大学生;送培SYB师资30名,目前我院共有创业导师师资64人,为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组织了5个学生团队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互联网+”大赛、80个团队参加呀买杯“我为川货狂”创新创业大赛、100个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大赛、四川省第三届“导航名师”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成功承办德阳市政府主办的德阳首届“创客”路演,我院师生、校友自主研发的三个创新项目精彩亮相。承办德阳市政府主办的创新创业活动周活动,顺利完成了大学科技园创建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沙龙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研讨会等多个项目。德阳市青年创客学院落户我校,为我校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了更好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7.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

学院和美国密苏里大学、佛罗里达理工学院、中佛州大学、瓦伦西亚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以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质队伍建设国际化为抓手,以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为核心,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

通过“高职院校海外培训项目赴澳大利亚培训”、“高职产学研一体化教育骨干教师赴美培训”、“四川高职院校骨干教师赴台培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英语教师进修培训”等项目,共派出27名教师,深入到发达国家的职业院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和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机制和教学理念,拓宽了教师的国际视野,为探索我院教育的国际化积累了宝贵经验。本年度学院聘请了5名外籍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外教还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口语大赛、教师英语培训等活动。本年度成功举办美国鲍尔大学师生来校交流、密苏里大学师生34人的短期游学等项目,丰富了校园文化,提升了学院多元文化氛围。


八、面临挑战

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四川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5产业升级的大好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校在内涵建设、质量监控机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内部结构治理、服务社会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2. 未来工作思路

2.1继续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继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完善,深入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强化教学、科研、生产、实训互相融合的育人机制,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性,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2.2 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在省教育厅、省经信委、德阳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规划的“高职产学研园”用地497亩,拟投入6-8亿元,用于建设技术中心、研发大楼、孵化中心、材料中心、培训中心,一期基本建设项目已经完成。重点通过“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工信部“德阳装备制造业窗口服务平台”和“德阳市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 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重大专项,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协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技术服务、社会化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等,进一步提升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2.3 坚持立德树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三严三实,榜样育人;铸造校魂,校史育人;文明修身,制度育人;导师领航,全员育人;校企互动,合作育人;项目推进,活动育人”等有效的育人途径,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强化道德教育;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4 实施六项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党管人才、开放合作、创新机制”的原则,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培养高水平带头人及产学研一体化团队,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质量;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平台、引项目、练队伍”,充分调动教师从事产学研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科研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优化兼职教师队伍,切实发挥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力争通过几年的时间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裕、结构优化、水平较高、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2.5强化学校治理能力,不断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以发布和实施学院章程为契机,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在教学系部逐步探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现代大学治理能力的运行管理机制,持续推进“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以人为本、高效规范”的原则,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改革工作机制,简化签字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2.6探索建立诊断改进机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认真研究学院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发现学院人才培养中的主要不足之处,探索开展内部教学诊断和改进的工作机制。根据地方、行业、产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改进实验实训条件;加强课程建设,拓展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过程控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结  语

回顾2015 尽管我们取得了比较好的办学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社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很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或改进。今后,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坚持“育人为本、提高质量、规范管理、办出特色”。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设“高水平国家示范院校”。全力推进“高职试验区”和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与优势,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下一步,学校将尽全力重点打造“一基地、一平台、一中心、一俱乐部”,围绕“中国制造2025”,把学校打造成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试验试制公共平台、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区域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全面创新改革和服务地方经济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