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7-04-10    浏览次数: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以及《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文件精神,结合我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实施《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坚持依法治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装备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产学研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结合我院“一个机制、两个体系”(即建立和完善提高现代大学治理能力的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育人体系和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工作,边建设、边运行、边诊改、边完善,建立完善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最终形成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机制。

二、总体目标

坚持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改进工作(以下简称“诊改工作”)以学校为主体,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建立完善常态化、可持续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我校自主诊改、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三、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学校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落实主体责任,以创新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抓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确立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办学定位与质量目标。二要把质量提升作为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各主体单位追求质量提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保证的质量文化,使质量保证成为各主体单位的自觉行动。三要构建完备的专业、课程、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后勤服务等质量标准,并制定相应的质量保证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多元诊断的方式,及时发现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中的问题,促进学生、教师、管理者的成长发展。四要重视改进,横向部门之间和纵向层次之间形成质量环,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提高诊改工作的有效性,使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工作重点

1.加强质量保证机构和队伍建设。学校要建立一支承担运行、监控、改进等任务,人员配备齐全的专兼职质量保证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与考核,把握质量保证目标,掌握各类质量标准,开展各项质量评价,提出质量保证的改进举措。

2.完善质量保证标准和制度体系。学校和院系要依据区域或行业要求,形成完整、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包含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开放多元的质量保证制度,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诊断,形成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推动质量保证工作持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

3.加强质量保证的规划落实与资源统筹。依据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制订诊改工作方案与实施细则,以落实改进为重点,统筹经费投入与资源条件保障,优先保证高水平人才质量输出要求的教学条件、资源建设及其综合改革的需要。

4.建立质量保证信息发布与监控系统。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完善数据平台在内部管理运行中的状态分析和监控功能,使之不仅能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还能满足查找问题与薄弱环节的需要,推动持续改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偏离设定的质量目标。

五、实施步骤

(一)理顺工作机制,完善组织架构

1.组织保障

加强质量保证机构和队伍建设,成立学校、系部两级诊改工作领导小组。在学院党委领导下,成立由院长李登万任组长,其余院领导任副组长的诊改领导小组;并组建由学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督导室、招生就业办公室、人事处、后勤服务中心、各教学系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诊改办公室。各教学系部和主要的职能处室成立本部门的诊改工作小组,并指定一名中干助理及其以上职务的中干作为本部门的诊改工作联络员。以学院诊改领导小组、诊改办公室以及系部诊改工作小组的成员为主,建立一支承担质量运行、监控、改进等任务的专兼职质量保证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与考核,开展各项质量评价,提出质量保证的改进举措。

2.制度保障

建立学校制度建设管理办法。依据学校章程,围绕“一个机制、两个体系”,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重点清理质量保障相关制度。为了体现制度建设的严肃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首先要建立一个制度建设的管理办法,规定制度拟订、审批、发布、修订的程序和办法。然后进行“废、改、立”,今年底在学校OA系统集中发布。

(二)加强宣传,更新观念

加大对“诊改工作”的宣传力度,以强化培训、转变观念为先导,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诊改工作”的内容、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为“诊改工作”的健康运行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浓厚的工作氛围,做到全员参与,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立运行机制

1.建立质量保证社会共治机制。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学生、学生家长、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广泛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课程标准修订和专业设置等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学院专业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要素质量计划和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涉及全校师生、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网络互动的常态化诊断改进工作制度,将诊改工作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逐步构建富有内生活力和创新动力的常态化诊断改进工作机制,使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2.建立质量保证信息发布与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内部质量保证信息管理平台架构和功能,对每一个主体、每一个过程的原始数据实时采集、监控、预警、分析和处理,形成质量影响因素数据分析报告,提交相关部门使用后进行反馈,每学期定期召开诊改工作会,使之不仅能进行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还能满足查找问题与薄弱环节的需要,从而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3.进一步完善督导与考核机制。对照学校质量工作目标,分解落实诊改任务,加强过程检查和指导,开展质量保证体系绩效评价并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不断提高学校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四)部分先行,分步实施

在学校全面推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分步实施。成立三个诊改工作组,分别牵头实施;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和完善,建立机制体制,规范工作流程;2016年做到每个系(部)对一个专业和一门课程进行诊改;并研究建立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对接的实时监控信息系统架构。

2017年初步构建比较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成三分之二专业的诊改和三分之二课程的诊改;开发实时监控信息系统并进行试运行和调整。

2018年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成所有专业的第一轮诊改,并完成所有课程的诊改;进一步完善实时监控信息系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文化;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642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