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职高专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7-04-10    浏览次数:

目 录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责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须满足“零距离”的就业需求,在达到国家、政府、教育部门所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的同时,还需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要求、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以及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发展后已经进入质量的全面提升阶段,从规模建设走向内涵式发展道路,质量保障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部质量保障的基础。构建完善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障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不可规避的责任,是高职高专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构建目标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建立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旨在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与技术及教学评价理论,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学校实际,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工作方针,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组织体系,健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强化教学质量改进体系,从而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1. 构建原则

为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改进与持续提高,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系统性原则:立足现代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参与性。

2、多样化原则:遵循高等教育多样性特征,形成多样化的质量观,建立多样化的、符合校情的质量标准。

3、规范性原则:明确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与管理制度,确保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各项工作的规范性。

4、实践实效性原则:在教学管理、执行、和反馈过程中都能实现效果最佳化,实现严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的目标。

5、科学发展性原则:结合自身实际,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着眼于世界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保持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6、持续改进原则:通过对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反馈,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1. 构成概述

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以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质量目标为指导,以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涵盖教育教学各方面、各环节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2)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监督机构,规范所有教学过程、管理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业务流程编制相应的质量过程控制体系的程序文件,构建全校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明确内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的责权利,完善教学质量组织体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多元诊断机制实现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4)建立涵盖教学全过程的持续改进体系,通过质量监控、分析与反馈,实现“评价-反馈-改进”的不断更迭,使教学各方面、各环节得到持续改进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1. 高职高专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导框架


    1. 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高职高专内部教学质量标准应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标准,积极借鉴和对接国际先进标准,引入企业岗位规范,开发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1. 定位目标

1)办学定位标准

学校办学定位标准的基本内容为定位明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行业特色,切合学校实际条件,并能在学校优势学科或专业中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2)人才培养目标标准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以应用型为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1. 教学资源

1)人力资源标准

人力资源标准的基本内容为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包括师资队伍数量的增加、结构的改善、素质的提高、教学投入的增加、教师发展与服务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教师聘任、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等。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发展态势好,师资队伍满足学校发展要求,教师的数量、结构和质量满足教学要求。

2)教育经费标准

教育经费标准的基本内容为学校建立了保障教学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教学经费投入和分配的方式、比例合理,能够有效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教学运行需要,经费使用效益好。

3)教学设施标准

教学设施标准的基本内容为教学设施的硬件和软件,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语音室、体育设施、校园网等设施及后勤保障设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并正常运转,教学设施开放程度和利用率高。

4)图书资料标准

学校图书资料标准的基本内容为保证生均图书和生均进书量,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使用效果好。计算机网络及其现代化手段,采集、交流和管理图书,使用方便,效率高,利用率高。

5)社会资源标准

社会资源标准的基本内容为学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且实施效果好,学校与社会共建教学资源、接收社会捐赠方面取得较好成效。

      1. 教学过程

1)专业质量标准

专业有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培养目标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计划、符合专业科学发展的建设规划,具备科学合理的专业新建与退出机制、教学计划有效执行的教学条件、吸引力的招生政策与措施、适应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

2)课程质量标准

对课程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包括授课教师情况、教学大纲制订与执行、教学内、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教学效果、课程作业/论文/设计/报告规范、试题试卷等方面均应有明确的要求与标准,能够有效支持教学目标和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

3)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主要适用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实验、实习、实训和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在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管理、顶岗实习、双证书获取等方面的要求与标准。

4)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与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的管理、教师指导和毕业设计(论文)对人才培养要求和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等方面的要求与标准。

5)学生学习与发展质量标准

学生学习与发展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指导、服务与支持方面的要求与标准。

      1. 评价反馈

各类评估的结果反馈应遵循以下三个标准:

1)准确性

反馈的准确性标准是指在评估结果的反馈中,内容上必须符合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要求。

2)公开性

反馈的公开性标准是指在对评估结果反馈时,要把评估目的、评估实施方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评估所有程序向参评主体,包括院系、教师和学生进行说明,以增加评估结果的透明度、信服度和科学性。同时,公开性标准还要求对评估结果实行不同程度的公开水平。

3)及时性

反馈的及时性标准是指主持教学评估的主体应遵循一定的程序,以尽快的速度公开评估结果的信息,并保证信息处于最新的状态,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

    1. 教学质量组织体系

  1. 管理机构

教学质量管理机构组织体系分为三级:基层教学组织、学院、学校。

1)基层教学组织

作为基层教学组织,专业与课程教学团队是质量保障的工作主体。应建立并实施完善的专业及课程内部保障机制,保证专业以及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教学单位

通过对基层教学组织的支持、管理、考核、反馈、指导,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组织完成质量评估与改进工作。

3)学校

建立学校层面的教学质量保障机构,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质量保障总体方案及规划,组织开展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反馈、改进和指导,并受理师生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投诉与申诉工作。

  1. 管理制度

1)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学校教学管理中各种机构的定位和职能划分明确,建立了明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和教学行政管理制度。

2)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制度

依据学校发展目标和规划,围绕与教学有关的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

3)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学校依据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环节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构建以教学单位教学工作年度考评、教学督导监控评估、教学检查、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以及各教学环节专项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结合质量监控/单项评估和奖励性评价,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日常监督、定期监督和定点监督。

  1. 责任制度

教学质量保障是学校、教学单位、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的责任,应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履行相关责任,建立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层面

学校领导对学校事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办学目标与定位,关注人才培养,维护校园稳定。其他学校相关职能部处根据学校政策,共同做好教学质量保障工作。

2)教学单位层面

依据学校相关政策,制定教学单位内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并确保其有效实施。同时,积极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作用。

3)基层教学组织

基层教学组织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基本单元,新形势下,基层教学组织各主体,包括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师等,均应承担自己的责任。

4)学生

学生在学校教学实践与教学质量保障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应全身心投入学习,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负责。

  1. 管理手段

教学管理信息化意识高,建立健全明确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整合资源,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

    1.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满足质量标准要求为条件、以指导改进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1. 内部评估

1)专业评估

专业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2)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授课教师情况、教学大纲制订与执行、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教学效果、课程作业/论文/设计/报告规范、试题试卷等方面。

3)实习实践评估

实习实践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管理、顶岗实习、双证书获取五个方面。

4)毕业设计(论文)评估

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及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对人才培养要求和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等。

5)学生学习与发展评估

学生学习与发展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学院班主任工作情况、学生课外活动、就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心理辅导等。

  1. 外部评估

1)专业评估

校外专业评估包括国家级和省级专业评估以及其他校外第三方开展的专业评估,通过校外专业评估,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以学校自评为基础,专家评估相配合,围绕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或创新项目),并结合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分析,辅以现场有重点的考察,建立和完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3)公共课评估

围绕公共课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授课教师情况、教学资料以及课程教学团队进行评估。

  1. 评估分析

1)评估结果分析

针对上述内部评估(校内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习实践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学生学习与发展评估)和外部评估(校外专业评估、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公共课评估)情况,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重点应指出优点与特色、缺点与不足,用以指导质量改进。

2)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就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作为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

  1. 结果反馈

建立一套顺畅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能将所获得的质量信息及时反馈到校领导层面、各职能业务部处、各教学单位等,并以制度形式要求有关责任部门或个人给予解决,并对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同时,通过教师平台、学生平台、社会平台畅通反馈渠道。

    1. 教学质量改进体系

  1. 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建立定期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的措施的制度,明确了质量改进的程序与机制。

  1. 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学校应对在质量改进中对已参加的各种内外部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整改,同时,跟踪改进效果,适时进行评价。



附件高职高专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范围

体系构成

主要方面

主要内容

详细内容

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定位与目标

办学定位标准


人才培养目标标准


教学资源

人力资源标准

师资配备标准

教师任课标准

教师培训标准

教师奖惩标准

教育经费标准

经费投入标准

经费使用标准

教学设施标准

教室建设标准(语音室等)

实验室建设标准

图书馆建设标准

体育场地与设置建设标准

网络基础设置建设标准

图书资料标准

图书配置标准

图书管理标准

电子图书标准

社会资源标准

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教学过程

专业质量标准

理科类专业质量标准

文科类专业质量标准

工科类专业质量标准

*****类专业质量标准

课程质量标准

通识类课程质量标准

专业类课程质量标准

公共基础课质量标准

实践教学标准

第二课程建设标准

理科类实习实践质量标准

文科类实习实践质量标准

工科类实习实践质量标准

*****类实习实践质量标准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理科类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文科类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工科类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类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学生学习与发展质量标准

学生学习指导标准

学生学习支持标准

评价反馈

评价反馈标准

反馈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标准

教学质量组织体系

管理机构

基层教学组织

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标准

教学单位


学校质量保障机构


管理制度

教学运行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培训制度

教学检查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制度

成绩管理制度

学位评定制度

教学计划管理制度

招生工作管理制度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

实验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事故管理制度

投诉申诉管理制度

学生违纪处理制度

就业工作管理制度

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制度

学生住宿管理制度

教室使用管理制度

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体育设置管理制度

图书馆使用管理制度

专业建设制度

课程建设制度

教材建设制度

教师队伍建设制度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教学检查制度

专业评估制度

课程评估制度

实践教学评估制度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制度

教学单位考评制度

责任制度

责任制度

学生奖惩制度

教师奖惩制度

管理人员奖惩制度

管理手段

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操作流程

信息化安全保证制度

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内部评估

专业评估体系

理科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文科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工科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评估体系

通识类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专业类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公共基础课评估指标体系

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第二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理科类实习实践评估指标体系

文科类实习实践评估指标体系

工科类实习实践评估指标体系

*****类实习实践评估指标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

理科类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标体系

文科类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标体系

工科类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标体系

*****类毕业设计(论文)评估指标体系

学生学习与发展评估

学生学习指导评估指标体系

学生学习支持评估指标体系

外部评估

专业评估


院校评估


公共课评估

公共课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分析

校内外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分析

考试试卷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分析

调查结果分析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分析

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结果反馈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学校层面反馈

管理部门反馈

教学单位反馈

教师反馈

学生反馈

教学质量改进体系

途径与方法

途径与方法

改进计划

改进方案

效果与评价

效果与评价

改进监督

改进效果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