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发布时间:2020-07-08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贯彻中央、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作用,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健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全面提高课程育人质量,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建设目标

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覆盖专业教育全课程、教育教学全要素、管理服务全过程,通过3-5年时间,建成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10个以上高水平“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成10个以上高水平专业思政示范专业,建成100门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思政工作贯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和工作机制,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党建引领,落实三全育人

实施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提升工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领导,引导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提升舆情处置能力。夯实党建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等平台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建设,建立课程思政与教工党支部日常工作融入机制,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

牵头部门:党委组织部、党委办公室

(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引领中的核心地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来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引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坚持基于学生思想特点、发展需求、能力提高、素质提升,因材施教。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推进四川红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川实践进课堂,大力开展中国系列”“四川实践选修课建设,至少打造省级及以上思政理论示范课程2门。

牵头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三)实施三教改革,推进全课程思政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将立德树人目标作为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主要依据。优化课程设置,制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完善教学设计,深度挖掘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各门课程达成目标中强化育人导向,在所有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研究,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着力打造课程育人共同体,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深入推进三教改革,建成100门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0门以上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牵头部门:教务处

(四)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责任意识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责任意识,强化课堂教学工作责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坚持依法依规,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强化教师授课纪律约束,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规范教材选用制度,把好政治关,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以及其他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和涉及国家主权、安全、民族、宗教等内容的教材,使用国家统一编写、审核的教材。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在质量监控体系中,将“课程思政”纳入各类听课评价指标,以及评教、评学指标,确保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有效管理。

牵头部门:教育教学督导室、质量控制办公室、教务处

(五)创新方法和途径,探索实践“专业思政”建设

研究制订专业思政建设方案,通过试点等方式,探索“专业思政”建设的内容、途径、方法及有效载体,通过专业思政示范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等建设,逐步形成“专业思政”建设的有效机制。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政治学习、教研活动等组织开展“专业思政”教研教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专业教育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依托产学研平台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专业与思政有机结合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专业负责人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起“专业思政”建设的责任,提高相关业务能力和水平,建成10个以上高水平专业思政示范专业。

牵头部门:教务处

(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实施师德师风提升工程,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组织生活、政治学习等途径,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教师座谈会议精神的学习和贯彻落实,夯实“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认识基础和理论支撑。开展师德师风“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全员参与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一批“四有”教师典范,开展好“永好育人师德师风讲堂”,发掘师德师风典型,讲好师德师风故事,在全体教师中形成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健全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实效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要求,形成以育人成效为导向、结合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的教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打造10个以上高水平“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牵头部门: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协调解决“课程思政”建设相关问题,强化各系(部)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保障。

2.制度保障。学校各相关部门要主动思考、积极作为,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加快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走向深处。

3.经费保障。学校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育教学改革总体规划,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对相关课程教材、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教学团队等提供建设经费、培训经费等,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保障。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