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教育学院“青春绘就乡村美·推普共筑振兴梦”乡村文化振兴服务队于7月3日、8日、9日奔赴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什邡市蓥华镇钟鼎寺及红峡谷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21名师生组成的志愿团队,以语言为桥、文化为脉、生态为基,深入乡村开展实践,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的责任与担当。
文化赋能----双向互动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绘就生态画卷:青春画笔勾勒和美乡村
在钟鼎寺农旅融合示范区,“青衿筑美・志绘城乡”团队手执画笔,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生动的视觉符号。他们以生态环保为主题,在街巷墙面、井盖上勾勒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美丽画卷,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艺术形式融入乡村肌理。团队成员表示:“我们希望每一幅彩绘都能成为文化的解说员,既美化乡村环境,又传递绿色发展理念。”

(二)推普促传承:语言纽带串联文化根脉
针对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服务队开展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队员们通过问卷调研、入户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地普通话的普及情况,并为村民发放“普通话推广手册”,帮助提升普通话普及率。活动现场,“推普游园会・非遗话传承”活动创新采用“游戏闯关+非遗体验”模式,设置诗词接龙、成语竞猜、绕口令挑战等趣味游戏,参与者完成语言闯关后,即可体验非遗漆扇制作,这一形式吸引了众多村民踊跃参与。据统计,活动现场参与人数达400余次,完成走访调查200份,发放推普手册200余册,覆盖村民600余人次,实现了语言推广与非遗传承的“双向赋能”。


(三)非遗寻根脉:青春解码羌汉歌谣
在清平镇,服务队专程拜访了九顶山歌非遗传承人、九顶山歌协会会长孟金山及副会长蒋礼会。孟会长介绍道:“九顶山歌是羌汉民族在九顶山下共同孕育的文化瑰宝,歌词里蕴含着祖辈的生产智慧和生活哲学。”他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山歌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并现场献唱了传统九顶山歌。蒋会长则带领青年学生学唱《上山去》《盘歌》等经典曲目,还与队员们深入探讨了山歌在短视频时代的创新表达路径,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唱腔相结合,让非遗文化能够“活”在年轻人的指尖与耳畔。队员们感慨道:“当我们用手机记录下传承人演唱的原生态山歌时,突然意识到,文化传承不仅是歌喉的延续,更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使命践行----高校服务社会的时代注脚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教育学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团队通过“输出文化服务+输入文化滋养”的双向机制,将高校的语言教育资源和艺术创作能力下沉到乡村一线,同时让学生在非遗探访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养分。三下乡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而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当学生们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时,他们也在实践中完成了对“时代使命”的认知建构。
此次实践折射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升维:从物质帮扶转向文化深耕,从单向输出转为双向滋养。当普通话成为村民拥抱时代的桥梁,当非遗文化成为青年认同民族根魂的载体,“语言通”与“文化兴”正共同铺就一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振兴奋进之路。未来,教育学院将持续打造“专业+思政+实践”育人矩阵,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具生命力的青春动能。

(撰稿: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