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TC | 学校新闻 | 学科专业 | 党建工作 | 招生信息 | 就业信息 | 学工在线 | 书记信箱 | 校长信箱 | 信息公开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10-25   浏览次数:

学院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学校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省经信委、省教育厅和德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从严治党、依法治校、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以“建高水平国家示范、创双一流高职学院”为目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产学研园建设,创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建设发展的新跨越。现将学校2017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7年学校工作总结

1.谋划学校“十三五”发展蓝图,成功入选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今年4月,学校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产生了新一届学校党委,通过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创建双一流高职学院”的奋斗目标,提出了“1234”的发展目标,(即:坚持一个根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争创两个一流,争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撑重大产业发展的一流学科专业,进而争创一流高职学院;实现三个突破,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实现突破;形成四个一批,形成一批高水平师资团队、形成一批融入产业创新体系的产学研平台、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技术成果,培养一批现代工匠培养),这为学校十三五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提振了信心、绘就了蓝图。今年12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成功进入四川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这为学校下一步争创全国优质高职奠定了坚实基础。

2.学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学校紧紧抓住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大战略机遇,按照东明书记要求,始终坚持“两个坚定不移”,加快产学研平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持续提高。今年6月,学校探索形成的“装备制造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第一批推广的21条经验成果之一,供全省借鉴。今年9月,我校办学和人才培养成就入选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主办“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典型,反映了职业教育为国家战略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努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认真落实全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党委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任务。一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拓展育人渠道和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广泛开展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等校园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导师”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加强精准资助、就业创业、心理健康、后勤保障等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4.以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内涵发展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学校十三五提出的奋斗目标,当前,学校已经进入全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下一步的目标是争创全国优质高职。衡量全国优质高职有三个维度,一是同行认可,二是行业急需,三是国际可交流。围绕这个要求,去年,经学校党委认真研究,制定了学校优质高职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确定了7个方面、14项建设任务,这是学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争创全国优质高职(特高)的行动指南。

为此,学校从“产业发展战略”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两个维度,进行专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将目前的45个招生专业和专业方向调整为34个,并初步制定了优质专业建设遴选和建设办法。去年,学校完成了4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并通过验收,有3个专业验收等级为“优秀”,且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助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被评为典型案例。

在课程建设方面,投入资金286万余元,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对已立项的91门课程分阶段进行验收;购买16门尔雅通识课;开展2项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和9门校级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建设;加强工程素质提升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建设,制定相关学分认定办法;新增仪器设备1944.12万元,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2017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等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7个、省级奖项46个,其中国家特等奖4个,取得了傲人成绩。去年,学校“产教融合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培养紧缺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另两项成果获得三等奖。

5.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多途径引进和培养各类紧缺专业人才,加强高水平师资团队建设,一年来,招聘专任教师16人,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参加各类进修班、研修班和培训班学习474人次;有12名干部和教师先后出国出境参加学习培训;积极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新建立罗东元和胡应华两个“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专任教师达到683人,其中正高51人,副高216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63.4%,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79.5%,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正在形成。为落实国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精神,学校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办法(试行)》《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试行)》和《2017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实施方案》,职称评审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6.“产学研园”建设持续推进

一是旅游实训中心、管理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L型实训中心已投入使用,研发大楼和建筑实训中心项目完成验收。共计新增建筑面积8.3万平米;同时,产教融合工程项目持续推进,2.4万平米的学生宿舍已经完成开工许可证的办理,主体将动工修建,1.5万平米的实训中心完成方案的初设。二是工业机器人、航空模锻和检验检测两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基本建成,今年将重点推进高温合金切削工艺技术工程实验室建设。目前学校与市政府、西门子共建“西门子德阳智能制造技术中心”项目,已获得德阳市政府的批准,与西南交大共建“高速飞行器实验室”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三是今年5月,高凤林、罗东元、胡应华三位工匠大师“大师工作室”揭牌;6月,在全国机械行指委指导下,学校牵头成立了“全国机械行业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职教集团”,9月,经省发改委、经信委和教育厅批准,由我校牵头,13所学校、10家企业、3家科研院所、4家行业协会组成的“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在学校成立,这是省政府关于组建产教联盟,推进产教融合的首个试点。

7.招生就业工作攻坚破难

随着国家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持续升入,学校主动调整工作思路,积极适应单独招生考试规模的扩大和考试招生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招生宣传,建立更多更广的优质生源基地,攻坚破难,圆满完成招生任务。今年共招收三年制高职专科学生4393名,其中高考招生2621人,单独招生1772人,五年制高职74名,招生规模同比增加23.47%。为四川省31个“连片贫困地区”解决了489名学生上大学的问题。同时,积极应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全方位的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上下齐动、全员参与的新模式。今年毕业4020人,提供就业岗位13375个,平均为每个学生提供3.33个岗位,就业人数为3825人,初次就业率95.15%,其中76.43%的毕业生通过学校推荐实现了就业,专业对口就业2917人,平均对口就业率72.56%。

8.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完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成果转化等相关制度,引导教师进平台、进项目,力争在科研团队、标志性成果培育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年申报立项各类课题94项,省级6项,市级课题36项,院级59项,获得财政支持经费486余万;横向合作课题8项,结题4项;完成课题验收结题91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38项,院级50项,获得市级优秀科技论文奖21项;获得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33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1篇,编著1部。

二是充分依托共建的省市级以及行业的技术服务和培训平台,积极开拓培训市场,拓展培训项目。连续两年申报并成功举办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级高级研修项目,完成“装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高级研修班”培训520人,企业员工培训1590人、党政干部培训和援藏培训762人、职教师资培训472人。全年完成各类培训项目53个,培训人数27822人,实现培训收入869万。学院再次被评为全省10个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之一。

三是服务地方成效显著。全年开展社区服务180余次,参与10000余人次;承办技能竞赛、文艺演出、体育活动、学术报告23场次,图书馆对外办理借阅证5501人,年借阅量61356册;电子阅览室接待3000余人。

9.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按照学院党委提出的“1+4”的发展思路对罗圈岩村开展全面帮扶工作,基础条件得到改善,观光农业初具雏形,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罗圈岩村正成为广元乃至四川的一张扶贫名片。在省市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完成了中江县石泉乡石泉水库库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持续做好德阳市“三免三定”培训、广元市朝天职中对口支援智力扶贫工作。通过“奖贷助补减”工作,一年来,建立了最新的 “特困生信息库”,为1800名贫困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资助学生金额共计2646.7万元,本年度没有一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10.大学生创新创业成绩斐然

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装修并交付使用,已有5家大学生创业实体注册,11个项目(实体)签约入驻。完成两期SYB创业培训,培训合格近400人。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近2000人次,获得四川省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3项; 3名创业培训讲师获得“德阳市十佳创业培训讲师”称号。《创业基础》和《创新思维与机械创新创业实践》2门课程入选四川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学校获得“四川省第二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省级、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

11.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取得阶段性进展

按照“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一年来,学校完成了数字迎新系统、教学资源库的升级搬迁、站群系统升级、基础数据平台等项目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包括财务预算管理、网上报账的“智慧财务”系统建设。另外,省发改委专项支持500万元,立项建设“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信息平台”,“智慧校园”建设正有序推进。

积极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完成了KUKA机器人认证学院基础建设,引进外教5名,学术交流教师4名,共组织学术讲座和交流7次,接待国(境)外交流师生76人。目前,按照优质高职建设要求,正在实施“产业+教育”的国际化工程、留学生计划,积极推进老挝质检中国培训中心建设,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留学生教育,提供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

1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搭建文化平台,塑造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精神,着力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系统推进以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系部文化、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平台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建设项目。一年来,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文化艺术节、第八届科技节,持续开展“三节一广场”文化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举办科技、文化、体育、社会服务各类活动222项,参与活动的学生6万余人次。2017年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文体比赛中获奖43项,其中女篮获第七届CCBA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篮球锦标赛总决赛冠军,男足获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高职组全国总决赛亚军,连续5次闯入决赛。

13.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强化食品卫生安全红线意识,增开南区教工餐厅晚餐供应,师生对食堂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完成数控实训基地、研发大楼等周边绿化、硬化、管道、配电、消防等周边工程施工,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完成经适房后续服务工作和学生宿舍粉刷改造工程。加强水电气精细化管理,天然气户表改造有序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效初显。坚持每月安全大检查和安全值守制度,对房屋及学院所有设施进行例行巡查,加强对电梯、中央空调、热水机组等重大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学校全年无安全事故。

2018年1月9日

7

―> 基本信息
―> 招生考试信息
―> 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
―> 人事师资信息
―> 教学质量信息
―> 学生管理服务信息
―> 学风建设信息
―> 学位、学科信息
―> 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
―> 其他
 

版权: © 1998-2006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信息中心
地址:中国・德阳 四川省德阳市泰山南路二段801号 618000
电话:0838-2651110 传真:0838-2651119 备案:川ICP备0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