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电子商务3班 吕明珠
提起德阳这座城市,你最先想起的是什么?是“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还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的白马关?我是一名来自工院的学生,每当结束一天的课业生活,我总喜欢漫步到校区东边的沱江路大桥,稍带些凉意的晚风能吹去满身的疲惫。两岸高楼林立,霓虹点点;四周车辆行人,来往如织。行于江上,我总能油然而生地感知到这座城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提起德阳这座城市,我最先想起的便是横跨旌湖两岸的十一座大桥。
如果以1983年为这段历史的起点,铺陈在我们眼前的便是一幅长长的画卷。这幅长卷以东平桥为起点,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徐徐铺开。今天,就让我们沿着旌湖两岸,一起走过德阳这座城市三十多年的变迁。
很早以前的绵远河是没有桥的,要过河也可以,给你的选择只有游泳或者坐船。《德阳县志》这样记载:“待船争渡,拥挤喧哗,沦溺莫可盛记”,说的就是在德阳以前没有桥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等待坐船渡河,因为太过拥挤,每年掉入河中溺水而死的人多得都无法完全记载下来。城里的人过不去,乡下的人过不来,德阳人民太需要这样一座链接两岸的桥了。于是,“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彼时的德阳还只是一座小县城,可东平桥的落地,却如同一双大手撕开了盖在城市上空的阴霾,天空也变得开阔了许多。
1958年秋,小平同志站在中国地图前挥手划下了一个圈,让我们这座川西平原的弹丸之地,顷刻间,掀起了工业建设的巨澜狂涛。三线建设,共产党下的这步大棋,于中国而言是实现伟大飞跃的节点,而于这个农业小城却是崛起为工业城市的起点。如果提起德阳建市,老一辈德阳人脑海里的,应该都是随处可见的厂房,轰轰作响的机器以及工厂上下班的人来人往,“工业基因”已深深嵌入了这座小城。显然,一座破旧的东平桥已经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横亘两岸的“天堑”,一度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短板。于是,“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彩虹桥的落成仿佛给这座城市按上了“快进键”。
时间辗转来到了2001年,德阳工业也站在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要生存,就必须求新求变、大刀阔斧地改革。但由于多方原因,打造“重装之都”这条路,德阳显得有些步履维艰。长期重制造、轻研发、无贸易的经营模式导致中国二重陷入长期亏损。没有强大的科研能力,没有坚实的贸易支撑,历史上光彩熠熠的大国重器在市场的风吹雨打之下已然是举步维艰。生死存亡之际,国机集团与二重实施了联合重组,老牌企业带着新名片重整旗鼓,重新出发。
沉住气、静下心,以二重为首的工业企业在党的领导下,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硬是抗过了破产的危机,共同走过转型升级的艰难时期。2013年,德阳正式被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授予“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称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重装之都”。城市发展也沿旌湖两岸快速延伸,忽如一夜春风来,青衣江大桥、黄河大桥、凯江大桥、彩虹大桥、岷江大桥、珠江大桥、沱江大桥、金沙江大桥等,一座座大桥相继落成连接旌湖两岸,两岸高楼林立、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光明的前景。前进的步伐总是走得很快,还没来得及细细观摩长卷中过往行人的谈笑风生,我们就已经走进了下个篇章。
时间又来到了2017年以后,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成功,举国沸腾,它的起落架重要锻造件来自于中国二重;有着“川藏第一桥”之称的泸定大渡河大桥成功竣工,它的核心受力部件来自于德阳天元重工……这些大工程的背后,都有“德阳力量”的支撑,也见证了从“重装之都”迈向“智造之都”的历程。
开展“互联网+智能制造”试点工程、加快数字化车间建设、推动智能制造集群化发展,如今的德阳正坚守住工业之城的根基,向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扬帆起航。谈到这里,我们不由得再次想起小平同志那句:“德阳的工业是国家的大工业”。而在今年的伊始,德阳的第十一座大桥,位于最南边的南湖路大桥也悄悄具备了通车能力。我们的画卷还很长很长,尚且不知到何时才能全部摊开。展望未来,跨越旌湖的大桥或许会达到17座。
当我窥探了这一段历史,再踏上河畔的每一座大桥,心境已悄然发生变化。历史的长河,裹挟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不断奔涌向前,可,你若是再深想一些呢?助推着这条历史长河不断奔涌的巨大动力是什么?带领着德阳人民从落后走向领先,从贫瘠走向富饶的内在力量又是什么?伫立历史的桥头,远望东方一轮冉冉升起的红日,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响起了一个共同的声音:中国共产党就是一座承载德阳人民走向幸福,走向未来的大桥!
这座桥,见证着德阳从一座小小的工业之城,到后来的“重装之都”,再到现在的“智造之都”;这座桥,见证着德阳从曾经的一座桥,到现在的十一座桥,再到未来的十七座桥;这座桥,见证着德阳人民以工业立市,艰苦创业,守正出新,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修建了一座座通向幸福的大桥。